盘锦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B.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嶙(xún)   临(bīn) 牛(dú)       坦荡如(dǐ)

B.狼(jí)       (kàn) 躇(chóu)   不断(mián)

C.秀(qí)     (shuō) 谢(diāo)     纵横荡(jué)

D.鲜(yú)     唐(tuí) 遒(jìn)       惟妙惟(xiào)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除了革命领袖外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特立;参加了长征的16岁江西老表;自称年纪最大的战士老李。

C.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洪太尉误走妖魔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到魂聚蓼儿洼降至终点。

D.《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吴用与晁盖、宋江、公孙胜、刘唐、阮家三兄弟一起,在黄泥冈上,将梁中书欲送往京师为岳父蔡京祝寿的生辰纲劫下,这就是《水浒传》的著名情节“智取生辰纲”。

4、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春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②独怜:唯独喜欢。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文化积累。

穿过历史的烟云,有多少诗人在荆楚大地吟唱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文。在长江之滨望荆门,和李白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①_____”的雄浑景象;在黄冈泛舟游赤壁,和杜牧一起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②_____”的无限感慨;到承天寺和苏轼一起赏月,在“庭下如积水空明,③_____,盖竹柏影也”中感受闲适的心境……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填空。

现代作家巴金评价法布尔《昆虫记》是“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第二章《神秘的池塘》里,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_______,它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_______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_______,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春雨梨花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品,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他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品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赋予了梨花怎样的象征意义?

2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看过后,你能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哪两个情节?请具体写出来。

3如何理解“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这句话的含义?

4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梨花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捧起书本走四方”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