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B.这一出出的悲剧使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里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C.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D.多年之后,他回到故乡,眼前的老屋早已破败不堪,他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设计者的别具匠心

B. 五丰村的村干部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C. 南海公园景色宜人,树木花草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D. 入冬以来,天气寒冷,盐淮高铁工地上的各项建设工作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3、下面句子中,存在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

D.调查表明,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刚到汽车修理厂实习,技艺生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B.铜仁举办龙舟大赛,摩肩接踵的市民和车辆纷纷来到沿河两岸观看比赛。

C.这首苦苦思索的诗歌的确是当年的妙手偶得,想象奇特,不愧是一首佳作。

D.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棵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的水稻增强了他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的信心。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的一组词语是(     

A.“心远”和“悠然”。

B.“真意”和“忘言”。

C.“能尔”和“悠然”。

D.“心远”和“忘言”。

(2)本诗是言志之作,下列对诗人人生追求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厌弃官场。

B.淡泊名利。

C.归隐田园。

D.思念故乡。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独学而无友,

,智者见智。

,草色入帘青。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的词句是: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实虚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下面是班级“科普作品•智慧之光”小组阅读成果分享现场。请你参与其中,结合《昆虫记》的作品内容,补充丙同学的发言。

甲:科普作品中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是“先假设后求证”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最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乙:好。我发现,科学工作者往往循着“提出假设——用实验或数据分析等推理求证——得出结论”的路径进行研究。下面,我们请丙同学说一个具体的例子。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说得真好,这样的研究方法充满智慧。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真知,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底线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1)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其次,从 (2)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

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题目自拟。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不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