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模样/模具 翻译/络绎不绝 鬼使神差/参差不齐
B.踌躇/田畴 记载/载歌载舞 摩肩接踵/无动于衷
C.倒悬/颠倒 加冠/丈夫之冠 一应俱全/随机应变
D.遒劲/劲旅 肖像/惟妙惟肖 恹恹欲睡/不厌其烦
2、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B.鲁迅《社戏》引用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和《关雎》《子衿》都出自《诗经》。
C.《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属于“游记”。
D.按照生活朝代顺序先后排列,柳宗元在前,陶渊明在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炎热的夏季草长莺飞,大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浓浓的绿荫。
B.四大名著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写尽了人情世故。
C.济南市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使偏远山村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D.疫情期间,全国一盘棋,以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创造了疫情防控的中国奇迹。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情节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粉丝的心。
B.雨季来临之前,学校未雨绸缪,积极开展防风防洪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C.很多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不清洁,管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细菌、灰尘等随着空调风吹入室内。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D.他年轻时才华横溢,写文章如行云流水,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5、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
B.上阕后半部写作者梦中来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
C.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D.结尾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她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而只好逃避现实的想法。
【2】词中有多处运用了典故,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6、默写:
(1)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3)求之不得, 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6)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上面两幅图,它出自我们学过的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 “一根扁担上井冈,两把菜刀闹革命”。这两句话写到两个伟人,他们出自这部名著,前一句所说的伟人是________,后一句所说的伟人是________。
8、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②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③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④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各国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⑤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⑥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的条件。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1年3月10日)
材料二:
①在朝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的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提前完成了2015年提出的下降40%至45%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已达23.4%,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并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②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当前,全世界约有50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的36%左右。其中,欧盟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其峰值为45亿吨;美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为2007年,峰值为59亿吨。据估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再考虑到中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
(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3月15日)
材料三:
①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应形成良性配合及互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建立行业标准、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理念宣传教育等,对企事业、个人等形成激励、引导和规范。
②对企业而言,企业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实现零碳转型,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创新提升,还要在原料、供应链、运营、营销等各环节审视既有运作模式,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同时,随着低碳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可持续消费也将兴起,企业要打造绿色可持续产品,迎合并引导消费偏好,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③此外,打造绿色低碳社会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此而言,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等可充分发挥思想创新及传播,绿色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等作用。
(选自“光明网”2021年4月25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
B.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短,以及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使得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困难重重。
C.材料二画线句子中的“左右”表示估计,“仅”表示程度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出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D.企业不仅要积极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也要积极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2】“碳达峰”和“碳中和”是2021年两会上讨论的热词,“中国青年网”“北京日报客户端”“光明网”都作了相关报道,但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9、对话可以打开闸门,联通彼此心灵。与自然对话,可涤荡心灵;与生人对话,可消除隔膜;与朋友对话,可加深友谊;与自己对话,可反思前进……
以“与____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