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邮市第十八届“书香文游”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全场响起的掌声振聋发聩。
B.香港发生暴乱以来,外部势力殚精竭虑干涉中国内政,其阴谋注定会失败。
C.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以人为本,兼顾建筑艺术和功能结构,真是巧妙绝伦。
D.高邮吾悦广场盛大启幕,商家惟妙惟肖地宣传、推销商品,场面十分热闹。
2、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诗》或《诗三百》,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B. 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C.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要懂得感恩。
D.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B.纵观古今,每一个实现梦想的人,都会经历追梦、筑梦、圆梦三个阶段。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D.济南市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各种科普知识,为市民穿上疫情防控的“无形防护服”。
5、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连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孟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2】在这首词中,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6、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4)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6)《登岳阳楼(其一)》中,诗人顾影自怜,抒写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的诗句是: , 。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用了哪种读书方法?结合具体内容与大家分享。
8、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1】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
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云与鸦黑白相映→③_____________→云是“会走路的花”。
【2】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
B. “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C. 第⑪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 文章第⑫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云一直都在”的理解。
9、题目:真的不容易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