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哪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A.同样是著名科学家面对青年学子所做的演讲,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王选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风格大不相同。丁肇中所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体现出思维清晰的特点;王选则是漫谈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侧重叙述,体现出轻松活泼的特点。

B.游记是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内容广泛,写法自由。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见闻为主。《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奇人之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C.《诗经》大多采用“兴”的手法情景交融。《蒹葭》是一首质朴炽热的爱情诗,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通过描写“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伊人形象,表现了追求爱情的怅惘及如愿以偿的愉悦。而《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从“雎鸠和鸣”写起,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每一篇作品都会渗透作者的情感印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寄托了被贬柳州之后内心的凄凉。而《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劳动者内心的怨恨,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溧阳市博物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B.《初中语文拓展阅读》这本书的对象,主要是面向苏锡常三市的全体初中生。

C.我市“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D.由于《长津湖》的热映,使中国电影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文史传承。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他写的人物传记。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其小说集《呐喊》。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辙、曾巩被誉为唐宋古文八大家。《记承天寺夜游》是其小品文中的妙文。

D.《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称,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央视《朗读者》节目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2018年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已经全面启动。

C. 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0%左右。

D. 春节期间,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肉类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再上百姓餐桌。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卜算子”,它以“咏梅”为题,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B.上片中的“独自愁”运用拟人的修辞,而“更著”二字力重千钧,描绘出梅花饱受风吹雨打的惨状。

C.下片中的“一任群芳妒”表现了梅花对众多凡花俗朵嫉妒的愤懑不平之情。

D.词的最后一句中描写的梅花与众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犹存,精神不改。

2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龟虽寿》)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其二)]

(4)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________。(《梁甫行》)

(5)《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同时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后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梁甫行》一诗中突出天下环境不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凄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1)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国籍)的________(人名)

(2)在作者笔下,___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_______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______________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哲学角度看中餐与西餐

①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策系。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不同。实际上,前者之所以异于后者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这连一举手一投足之劳都用不着。可他们就是不这样干,文化交流,盖亦难矣。

②然而,这中间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

③到了今天,烹制西餐,在西方已经机械化、数学化。连煮一个鸡蛋,都要手握钟表,计算几分几秒。做菜,则必须按照食谱,用水若干,盐几克,油几克,仍然是按钟点计算,一丝不苟。这同西方的基本的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连。我所说的哲学的高度,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④而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国菜系繁多,据说有八大菜系或者更多的菜系。每个系的基本规律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蔬菜与肉、鱼、鸡、鸭等等合烹,但烹出来的结果则不尽相同。鲁菜以咸胜,川菜以辣胜,粤菜以生猛胜,苏沪菜以甜淡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于此道并非内行里手,说不出多少名堂来。至于烹调方式,则更是名目繁多,什么炒、煎、煮、汆、烩等等,还有更细微幽深的,可惜我的知识和智慧有限,就只能说这样多了。我从来没见过哪一个掌勺儿的大师傅手持钟表,眼观食谱,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面前只摆着一些油、盐、酱、醋、味精等作料。只见他在这个碗里舀一点,那个碟里舀一点,然后用铲子在锅里翻炒,运斤成风,迅速熟练,最后在一团瞬间的火焰中,一盘佳肴就完成了。据说多炒一铲则太老,少炒一铲则太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谁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老外观之,目瞪口呆, 莫名其妙。其中也有科学。这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学头脑的人,也许认为这有点模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学告诉我们,模糊无所不在。

⑤听说,若干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的夫人,把《随园食谱》译成了英文,也按照西方办法,把《食谱》机械化、数学化了,也加上了几克等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谱,烹制佳肴。然而结果呢?炒出来的菜实在难以下咽,谁都不想吃。追究原因,有可能是袁子才英雄欺人,在《食谱》中故弄玄虚。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夫人出国日久,忘记了中国哲学的精粹,上了西方思维模式的当,上了西方哲学的当。

(文/季羡林,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第①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菜系。

B.中餐与西餐的实际差别并不大。

C.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

D.要通过中西餐进行文化交流很困难。

【2】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从哲学角度看西餐得出的结论,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西餐体现出机械化、数字化的特质。

B.西餐体现出分析的思维模式。

C.西餐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

D.西餐体现出一种守时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从哲学角度看中餐得出的结论,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餐体现出综合的思维模式。

B.中餐体现出模糊无处不在的道理。

C.中餐菜系繁多,规律相同,结果不尽相同。

D.中餐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有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

2.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3.不得抄袭、套作,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