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B. 四面山丰茂的植被覆盖了千山万壑,苍翠的林海装点了雄奇的山峰。
C. 谈起白沙古镇的传说掌故,小王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老师和同学听了以后赞叹不已。
D. 终于双脚落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就此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舰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情色彩看,“轻巧灵活”为褒义词。
B.“像”是连词,“海燕”是名词。
C.“几近”是数量词,“下滑”是动词。
D.“发动机的咆哮声”是偏正短语,“对准甲板跑道”是动宾短语。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①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②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③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
A.①沧 ②彩 ③夙
B.①沧 ②彩 ③素
C.①仓 ②采 ③素
D.①仓 ②采 ③夙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庇( bì)护 叱(chì)咤 碾(zhǎn )冰辙
B. 敕(chì)封 挂罥(juàn) 系(jì )鞋带
C. 两骑( jì) 大厦(shà) 翩( piān )翩起舞
D. 彻( chè)底 鬓(bìn )发 一丈绫(líng )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D.整首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家(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林春雨
刘帆
①老游在乌蒙山区扶贫。
②乌蒙山位于滇东高原北部和贵州高原西北部,这里的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头。
③老游说山区孩子们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收到他的想法和请求后,我决定去那里看看。单位的小谢和小莫,跟着我,我们几个人带着一大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前往老游所在的扶贫点。
④老游的扶贫点在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之地。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雨滴声滋润心灵。这些优美的描述是一群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的。
⑤我们到达之后,老游安排了一场赠书仪式和一堂课。赠书仪式后,老游跟学校联系请我讲一堂课。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多年没上讲台的我,那天居然滔滔不绝,讲得十分出色,孩子们听得也很兴奋。
⑥那天,老游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红军在扎西会议后不久,有一支长征小分队经过“柳林春雨”,一个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姓名的女子给红军带路。红军走后,女子被恶人告发,当地的头人勾结民团抓她,女子只好连夜出逃,跑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跟一个只知道种玉米疙瘩的老实男人成亲,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女子给孩子取名叫“望红”。岁月如风,很快望红长大,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嫁到邻村,但隔一座山和一条河。望红跟女儿虽然隔山隔河,但行政上却同属于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就是老游蹲点所在的扶贫村。望红给女儿讲过奶奶的故事,望红的女儿生了一对儿女,她又给儿女们讲红军和祖外婆的故事。
⑦扶贫工作组进驻这个村,村民们非常欢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包括望红在内,他们都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走访中听说“望红”的故事,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多帮助他们。老游东奔西走,联系单位,因此就有了我们的乌蒙山之行。老游特意带着我们将书、课本和文具送给望红女儿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脸上阳光灿烂。
⑧我们在乌蒙山里穿行攀爬几十里山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值。
⑨当我们告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回来后老游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说你们走后,几个散落的村不再是一个个孤岛,已经联合起来了,这个联合村取名叫望红村。
⑩眨眼过去一年多。这天老游又寄来了包裹。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说老实话,我是有点儿好奇,难道寄的是土特产?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⑪想到这儿,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⑫我一边想一边打开包裹。包裹里面有包裹,包得很严实,我小心翼翼一层层剪开,竟然没猜准。老游寄的不是土特产,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孩子们进步没有?
⑬我的鼻子猛地一酸。
⑭老游说,你给孩子们上课,还带给孩子们书、笔、写字本,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在向你汇报呢。
⑮我翻开一个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您好……
⑯多好的孩子啊!很多年没有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了。都说距离远了人容易生分,但我怎么不觉得呢?“柳林春雨”那个地方,总是时不时让我想起。
⑰我提笔给老游写回信,我说我忘不了“柳林春雨”那位好妈妈,忘不了望红村,我希望我们和望红村结成对子,世世代代走动下去。而他们后人的作业,我要永远地看下去。
(选于《北方文学》2022年第4期 有删改)
【1】请以“我”为叙述对象,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我”前往老游的扶贫点,准备文化扶贫——“我”在老游的安排下,讲了一堂课——A_____——B____ ——C_____——“我”收到老游寄来的学生作业,给老游回信。
【2】有人说第⑥段与本文无关,你认为可以删除吗?说说你的理解。
【3】第⑮段是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作业,在向“我”汇报,请发挥想象,试着补充孩子们会跟我说些什么。
【4】文章以“柳林春雨”为题有什么妙处?
9、根据要求作文。
现象的背后有真相,事物的背后是规律;成功的背后可能是汗水,荣誉的背后也许是眼泪;恨的背后难道就不可能是深爱?严的背后又何尝不可以是包容!……多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一道风景,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多一份深刻。
请以“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