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家里来了客人,谈到萧峰时,妈妈总爱说:”萧峰,你看你,王阿姨来了也不叫人,没有礼貌。”虽然是半开玩笑似的,但让萧峰很不好意思。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对妈妈说: .

A.“妈妈,以后家里来客人时,不要当外人面说我,可以吗?”

B.“妈妈,我也是有自尊的,以后请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我。”

C.“妈妈,您不是说我没礼貌,就是拿我跟别的孩子相比,我不喜欢。”

D.“妈妈,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请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说我的缺点,那场景让我很不好意思,如果您是想让我改正,或是愿意让我进步,没外人时,您给我指出来,好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一旦确定自己的目标,就应当一门心思地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途中不能见异思迁

B. 网上流传晚上锻炼等于找病,中医称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选择 合适的时间进行科学的锻炼。

C. 坚持群众路线,就应该脚踏实地,俯下身子真正为民解忧,不能推卸责任,拈轻怕重

D. 在西非流连忘返的埃博拉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全球拉响埃博拉疫情警报。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张老师为人宽厚,和蔼可亲,做事总是着眼于大局,从不在意细枝末节,真可谓是不修边幅啊。

B.川流不息的大凌河,古老而现代,宽广而深情,它滋养着辽西这片热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C.闻一多先生无视国民党的威胁,拍案而起,针砭时弊,发表了一场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演讲。

D.神奇秀美的笔架山海滨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到炎热的夏季,四面八方的游客便会纷至沓来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之不以其,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 策:马鞭子   B. 道:正确的方法

C. “食”通“饲”,喂养   D. 执: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注释:①东海隅():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②迥(jiōng):远。③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本诗第一句中的“远游”指诗人离家做官。

B.“直至东海隅”中的“东海隅”和“道路迥且长”中的“长”,都指诗人外出做官,远离家乡。

C.“似为饥所驱”中,一个“似”字揭示了诗人外出做官和“饥所驱”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D.“少许便有馀”的意思是“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以满足而绰绰有余了”。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波阻中涂”中“风波”一语双关,一是水面上的风和波浪,二是官场的动荡、黑暗。

B.“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自问自答,揭示了外出做官的原因。

C.本诗运用了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涉及仕途的艰辛和无奈。

D.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归隐的决心。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3)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

(4)不应有恨,   水调歌头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

(6)与君离别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抽刀断水水更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8)   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9)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11)《岳阳楼记》启示后人为人应乐观豁达的句子是   。为官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班级准备举行“走进红色经典,探索读书方法”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任务。

请以《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部作品为例,结合作品的特点说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阅读,要求写出两种阅读方法。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群山的背后有喧腾的大海,阴霾的背后有澄澈的蓝天,严厉斥责的背后有殷殷的期盼,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奋斗的泪泉……

请以“背后,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若选此题,把题目补充完整)

题目二:某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最后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为婴儿洗澡的母亲;在手术台边一站几个小时,坚持挽救他人生命的外科医生。

由此我们知道,快乐来自成功,来自梦想,来自爱心,来自坚持。其实,在你生活中,也一定有过来自成功、梦想、爱心、坚持的快乐。正是因为享受了成功,胸怀着梦想,付出了无私的爱,无数次执着的坚持,你的快乐才那么鲜亮,那么真切,那么丰盈。

根据材料内容,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