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B. 红花还需绿叶扶持,离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你就是有三头六臂,这件事也办不成。

C. 得知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后,她急匆匆地责问他:“你为什么心口如一?”

D. 事实胜于雄辩,你再强词夺理,也改变不了大家的信念。

2、【词语辨析】小雅向外地游客推荐长沙的岳麓书院,下面是她未修改的介绍词,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在古木参天、山光水色的湘江西岸,矗立着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被称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两侧,一副写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历历在目。南宋理学家曾在这里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它像一位老者,静静地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湘江水。

A.矗立

B.历历在目

C.纷至沓来

D.川流不息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能悲观泄气

B.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玩耍学习到为人处事,我们健康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父母无穷无尽的爱。

C.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D.今天学校举行校运会,操场跑道的周围都插满了色彩斑斓的红旗。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所撰,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C. “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远近、高低、动静的变化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D.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的。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名篇。(10分)

抽刀断水水更流, ,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临风一唳思何事?   。( 《池鹤》)

故园渺何处?   。(韦应物《   》)

夕阳西下,   。(   《天净沙  秋思》)

  ,寻常百姓家。( 《迎燕》)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直被奉为智慧的化身;《水浒传》中的“加亮先生”智多星吴用,被赞为“谋略敢欺诸葛亮”。你更喜欢两位智者中的哪一位?结合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 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 和独特的禀赋。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材料,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021年春回大地,零陵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春潮在这煦煦春风里澎湃不息:街上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整齐,公交少了喧哗,志愿者身影活跃……我们都以“文明零陵我有责,零陵文明我光荣”的主人翁姿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社会公德、文明出行、公益活动、诚信建设等方面书写着自己的故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题一:请以“行走在文明的春风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 诚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选写文题二时请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守护”或“呼唤”或“渴望”等);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