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一项是( )
A.鲁迅的一些文章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B.这时一道闪电仿佛一把利剑划破长空,紧接着振聋发聩的炸雷响了起来。
C.创建阿里巴巴,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马云,堪称白手起家的典范。
D.钟南山直面疫情,逆行出征,敢于担当、任劳任怨,体现出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其父及弟并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词开一代新风,是山水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C.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其作品深刻地展示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
D.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学期所学《藤野先生》选自其小说集《呐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B.通过学习5G全新技术,让我对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有了更多了解。
C.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据新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将从今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春运也应该是饱含希望和温情的
②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
④行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
⑤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⑥在今日中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①②⑤④③⑥
B.⑥④⑤②③①
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④③①⑤②
5、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④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__________,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⑥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默写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你结合书中“他们”的事迹,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8、茶之殇
顾文显
①客人在小木桌前坐下,黄阿财把一盏茶双手奉上。
②好茶!客人失声赞叹。他轻吹了一下茶雾,眯着眼凑近茶盏,一副怡然享受的神情。片刻,才用嘴唇沾了下茶汁,细品;再呷,再品;然后,饮一大口,微闭上眼,良久不出声。
③黄阿财紧张得如同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大气不出。他想知道这位行止不俗的客人如何评价他的茶,却又不敢问,对方如果说出他最怕听的话,他情何以堪。
④“神品!”客人到底还是开了口,“好茶呀。此茶生于赤土地,日光温而不炽,早晚露水充足,当为茶林南边面临池塘,雾气蒸腾又被微风吹拂,围绕茶林……”
⑤“太对了!”黄阿财眼睛大了一圈。
⑥“此茶是明前茶,可惜采摘时淋了雨水。”
⑦黄阿财皱起眉头回忆,果然路途遇雨,尽管他把蓑衣蒙在茶篓上,可下坡时摔了一跤,蓑衣从茶篓上滑落,茶叶可不就淋了点雨。
⑧“先生真是神人。”
⑨“神人不敢,对茶略知一二吧。”客人微笑,“你这水也好,是山泉,山高至少五丈。”的确如此!黄阿财佩服得五体投地。
⑩客人边品茶,边点评,黄阿财不断换茶、换水,客人沾唇便点破,这茶长处在哪儿,瑕疵在哪儿,甚至烧水用的什么壶,壶中水多滚了片刻都一一细数,如亲眼所见。
⑪黄阿财活到四十多岁,接触的茶客不计其数,从来没见到甚至没想到有如此识茶的奇人,夸奖他的茶比夸奖他的儿女都让他欣慰,并且,人家夸得是如此得体。
⑫两人真是相见恨晚,话题离不开的就是个茶字。于是,客人提议,结拜为异性兄弟吧,黄阿财求之不得呀。
⑬“茶有高贵雅洁出世的气质,贤弟所植茶树,处处凝结心血,这茶如被皇上看到,一定封为贡品。”到此时客人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途经此处去北方上任的知府!
⑭仁兄离开,黄阿财送上最好的茶,两人紧紧拥抱,泪洒襟袍。
⑮黄阿财对茶又多了些认识,他一片心思越发用在了茶上。他牢记对仁兄的承诺,分手之后,终日盼啊盼,直盼到新茶下来,必把最好的茶以祖传秘方密封,托商旅捎去北方,请仁兄品尝到他做弟弟的一片心意。哥哥也捎回一些北方的土产作为答谢。
⑯茶成了兄弟传送情谊的使者。
⑰一晃五年过去了。
⑱苦哇。少了茶,知音信息不知;而有了茶,渴望见面的感觉日炽,黄阿财一天比一天更思念仁兄,最后,达到茶饭无心的地步。他带上最精心采摘制作的好茶,亲自去北方探望兄长。黄阿财沿途只住鸡毛小店。饭后,旅客们并不马上入睡,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渐渐地话题就转到了赃官身上,说某知府如何如何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黄阿财听得呆了,那赃官不正是他以茶相知、朝思暮想的仁兄吗?
⑲黄阿财如何肯信这道听途说。仁兄品性高雅,言行卓尔不凡,不入俗流,必是有人因妒生恨,中伤于他。他次日起大早赶路,把双耳用棉团塞上,不听那些流言蜚语。
⑳然而塞住耳朵,却不能捂住双眼。进入仁兄管辖的境内,黄阿财看到的是田地荒芜,满目苍凉,路人骨瘦如柴,有许多更是拄棍挎筐外出乞讨。他把棉团扯出,这回灌入双耳的全是祖咒他那仁兄的恶言恶语,人们把那位知府称作瘟神,家家茅房里竖着一块木牌,写着“瘟君正位” ……
㉑黄阿财浊泪如雨。
㉒为什么还要面见本人验证呢,把辖下的百姓治理到如此贫穷,此官不杀,天理何在,然而,这不是他一个百姓能做到的。
㉓黄阿财再不向前一步。他找了个无人管理的臭水塘,把茶叶丢进污水里,嘴里喃喃道:“他本来可能是一撮好茶,只不过经世俗这浊水浸泡,并且泡得太久,味道焉能不变……”
㉔黄阿财回乡,一把火将茶林点燃。乡邻们谁也劝不住。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1期)
【1】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①______________——客人评茶,结为知音——探望途中,知为赃官
——②_________________
(2)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黄阿财渴望与兄长见面,③______________——途中明白兄长为赃官,④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情节的终点是“茶之殇人之殇”,在通往终点的“轨道”上,作者极力“铺陈”了很多笔墨,请结合知识卡片,从文中找出例子,说说某一小说技巧的运用效果。
知识卡片
延迟与摇摆许多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是呈现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让他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一环扣一环,展现小说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情节的“摇摆”。也就是“一波三折”。
【3】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结尾,有人认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更简洁;也有人认为,有这个结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乡邻们说,茶无非是棵树。他说,不,树通人性。当年那赃官在茶林中行走,经他沾染的茶就算再醇,也为欺世之味,不毁掉重植,他情何以堪!
9、请以“那一天,阳光好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