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瞄准     恬静     涌跃     海枯石烂

B.欺侮       皎洁       追溯       草长莺飞

C.偏辟     登时     思慕     兴高彩烈

D.严峻       震憾       油馍       踱来踱去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sài) 洗) 狼)  锐不可dǎnɡ

B.xiāo 责(jié  shì 曲盘旋(

C.(xié)   (mèi) (rú) 屏息(liǎn)

D.(zhènɡ) (lǐn) (sì) 藏污纳(ɡòu)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高声赞美白杨”中画线的词语的句子成分依次为主语、谓语、宾语。

B.在朗读《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一句话时,应用质问、嘲讽的语气。

C.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被人们称为“四君子”。

D.“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句子主干是“我忘记背影”。

4、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的《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内容包含: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历史与未来、谈多元宇宙、谈情与理等主题。

B.《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说出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一句誓言,表现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真挚的友情。

C.《时间简史》是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创作的科普著作。书中霍金提到了我们中很少人会用大量时间惊讶自然界为何这个样子,宇宙从何而来或它是否总在这儿等问题,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D.《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民谣。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乌桕①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②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①乌桕: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色。②并刀:又称并州剪,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两句中的画面。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根据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各题。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国外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1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请试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

2“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请联系原著中《大渡河英雄》或《过大草地》中的内容归纳红军的长征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①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时,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那一年,我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来杭州看什么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②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

③我既然来到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去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上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④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60多公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⑤我没有别的同伴,身上也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我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没有停下来过,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撑免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⑥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捧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项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

⑦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⑧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⑨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去百草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要写小说,更多的是出于童心,出于好奇。哪里料得到呢?1972年,那年我21岁,当矿工之余,我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⑩不管怎么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卑微的名字就与鲁迅先生的伟大名字有了某种联系。若深究起来,当年我奔赴百草园,文学之心还是有一点的,表面上去看百草园,实际上是奔鲁迅先生去的,冥冥之中,一颗15岁的少年的心,是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得到鲁迅先生精神的召唤和心灵灯塔的指引,才坚定不移地奔鲁迅先生而去的。也许从那时起,我心里才真正埋下了种子,以后在不断向鲁迅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种子才渐渐发芽、开花,并结出了一些果实。

(选自《上海文汇报》2021年10月21日,有删改)

【1】十五岁的“我”来到绍兴后,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

【3】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假如文中的“我”被邀请参加学校讲演活动,并围绕“偶像”这个话题给学生进行演讲。请你帮助“我”确立一个观点。

【5】文题中的“向往百草园”包含了哪些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请以“那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