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B .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个别国家总是在中国边境线上制造事端,我外交部多次严正声明,它仍然无动于衷,还不撤兵。
B. 为了尽快实现楚大高铁通车,技术调试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严格把好最后的质量关。
C.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入木三分的进行了揭示。
D. 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3、下列每组四个词语全对的一组是( )
A.触目伤怀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无动于忠
B.摩肩接踵 惟妙惟肖 巧妙绝仑 接头接耳
C.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张目结舌 俯仰升姿
D.连绵不断 深不可测 妙手偶得 正襟危坐
4、下列句子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句式杂糅,“是因为”和“的缘故”杂糅,可删去“的缘故”)
B. 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重复累赘,删去“大约”或“左右”)
C. 观测结果表明,在距地面 1500-2000 米处,水汽含量跟地面相比降低了一倍。(修改:将“降低”改为“减少”。)
D. 中德两国元首同意巩固并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修改:将“巩固”和“建立”互换位置。)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这一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诗人把这首诗赠予堂弟,是纯粹向他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志向。
C.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中的“风”“冰霜”“松”都别有深意。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无一处是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2】请简要分析颔联中加点词“盛”“劲”的表达效果。
6、诗词填空
(1)《过故人庄》中描写优美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论诗》中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相似,激励人们突破传统思想,大胆创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 ?满眼风光北固楼。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十二岁那年,保尔•柯察金离开了学校。因为补考的时候,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甫家做的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了。不得已,保尔跟着母亲来到车站的食堂干活,在这里,他被老板打发到洗涮车间,负责烧茶炉,擦刀叉和倒脏水等一些粗活脏活。在食堂干活的日子里,保尔受尽老板娘的压迫,也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痛苦、贫穷,并且十分憎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不久,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保尔离开了食堂。
选段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离开学校去工作?
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他从前是一个国民党将领,他告诉我说,红军军士的极端年轻,就足以说明它所以能抵抗艰苦的原因。这是很可信的。这件事也使女性伴侣的问题,成为不十分迫切的需要。从一九二八年,当他领导国民党军“叛变”参加红军的时侯以后,他自己就没有看见过他的妻子……他——红军的总指挥,为了他的头颅,南京曾经悬赏过一笔足以支持他的整个军队的款子。
在南方红军的长征中,他是红一军团前锋部队的总指挥。他冲破了好几万的敌人军队的防线,在前进的路上占取了重要的地点,替主力部队保证了交通路线,最后争取了到陕西的路径,而在西北的苏维埃根据地安下了身。在他的队伍里的士兵告诉我说,二万里长征的大部分,他都是用脚步行的,常常地把他的马给疲倦了的或者受了伤的同志去骑。
在体育上他是很活泼的,很好的骑手,他很能吃苦……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他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在这种情形以及一些别的情形之中,他表现出他还有很多没被用完的精力。
(乙)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他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他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他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他告状。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1】(甲)文中的“他”是____,(乙)文中的“他”是____。
【2】材料二中的划线句记录了很多民间流传的说法,这种写法对于一部纪实性作品而言有何作用?
【3】请说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并举例分析。
【4】该书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下列选项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周恩来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他初见斯诺时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
B.贺龙既勇敢无畏又谦虚慎重,传说贺龙用一杆枪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C.徐特立早想当共产党,但是没有人要求他参加,他想自己年过五十,大概共产党觉得他太老了。
D.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9、按要求写作文。
家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味永远是最温馨的回忆。它也许是一道正宗的美食,也许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亦或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你心中地道的家乡味是什么?
请以“地道家乡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