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嘎然而止 目眩神迷 自圆其说
B.人情事故 名副其实 怒不可遏
C.坦荡如砥 殚精竭虑 深恶痛疾
D.无动于忠 藏污纳垢 瞬息万变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到物是人非的故园,他每每触目伤怀。
B.元旦晚会上,我班的舞蹈表演姿势优美,抑扬顿挫,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C.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只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缩影。
D.设计者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个不同。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南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中的“江阴”位于长江的北岸。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命名,与这个节气的特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例:“雨水”表示该段时间降雨较多,“处暑”表示正处在炎热时节。
D.新闻作品包括消息特写、通讯等。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四个部分: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4、下列关于古今异义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如“烈土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B.有的词语古今词义相承,但现在词义范围扩大了。例如“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
C.有的词语古今词义相承,但现在词义范围缩小了。例如“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二个“子”。
D.有的词语由古代的两个词语变成了现代的一个词语。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的“交通”。
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本曲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
【2】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
6、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2)凄神寒骨,_________。
(3)_________,在水一方。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_。
(5)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分享的片段和阅读心得,请将“心得”补充完整。
原文:
从十一月初自苏州回来后,一口气工作到今,赛过跑马拉松,昨天晚上九点半放下笔,也感到脑子疲惫得很了。想想自己也可笑,开头只做四小时多工作,加到六小时,译一千字已经很高兴了;最近几星期每天做到八九小时,译到两千字,便又拿两千字作为新定量,好似老是跟自己劳动竞赛,抢“红旗”似的。幸而脑力还能支持,关节炎也不常发。只是每天上午泪水滔滔,哈欠连连;大概是目力用得过度之故。
此次出外四月,收入是否预定先定好计划?不管你们俩听从与否,我总得一再提醒你们。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的掌控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
心得:
深深被作者身上________的精神所打动。另外,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儿子们的建议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他的建议概括出来就是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力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流畅、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和结构。【甲】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有必要年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乙】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臂山上长满青苔蔓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丙】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来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中,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来。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化用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些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阅读第①—④段,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图:
(2)下列语句是从原文【甲】【乙】【丙】处抽出来的,请将其放回恰当的位置: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A.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B.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C.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如果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3)本文议论的话题是“背书”,第⑤段探讨文学的创新,似乎与本文的话题没有关系,不恰当,对此,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下列名言与本文所论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9、亲爱的同学,转眼间我们就要升到九年级了。回望两年的初中生活,难免心潮起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求学的艰辛,更有师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我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请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