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溃退/馈赠 镌刻/隽永 翘楚/翘首而望 颁发/颔首低眉
B.佃农/河畔 解剖/陪伴 悄悄/悄无声息 荆棘/筋疲力尽
C.缰绳/僵硬 畸形/崎岖 屏风/屏息敛声 拖沓/杳无消息
D.逊色/殉职 娴熟/弦乐 周济/同舟共济 嘹亮/眼花缭乱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B.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的作者伽利略无法知道蝉发音的部位,这说明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大自然的奥秘是无限的。
C. 《叫三声夸克》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
D.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说明自然选择时,先说风媒花,后说虫媒花。用“蜂争粉蕊蝶分香”说明了昆虫给花传粉授精的特殊功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沂蒙精神 ,呈现鲜明的北方精神和南方精神双重色彩,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临沂有着 的资源优势。
(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 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4)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虽年富力强,却整日 ;有的人虽已至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
A. 兼容并蓄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碌碌无为
B. 统筹兼顾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无所事事
C. 统筹兼顾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碌碌无为
D. 兼容并蓄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无所事事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shèn) 纤维(qiān) 翘首(qiǎo) 杳无消息(yǎo)
B.鲜腴(yú) 褶皱(zhòu) 轩榭(xiè) 正襟危坐(jīn)
C.雕镂(lòu) 遒劲(qiú) 奔丧(sànɡ) 锐不可当(dǎnɡ)
D.濒临(pín) 深恶痛疾(è) 黝黑(yǒu) 煞费苦心(shà)
5、请阅读《雁门太守行》并完成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请你在画线句子中选择一个与色彩相关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6、请用正楷字,笔画清晰地用课文原句填空。
(1)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行到水穷处,。(王维《终南别业》)
(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3)……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 。(鲁迅《风筝》)
(4)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5) ?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6)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饱含了词人浓浓的乡思和愁绪的词句是:“ , ”。
(7)秋瑾的《满江红》中表现词人不为世俗理解,生活常受折磨的词句是:“ ? 。”
7、根据提示填空。
(1)《陋室铭》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有“诗豪”之称。“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家的样子
吴克敬
①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内,在装饰布置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却总是感到难以尽如人意,不仅活动的空间小,而且缺少阳光的清明和地气的爽朗,尤其在炎炎的夏日,更感到热浪滔滔,苦闷难捱。不由怀念起绿荫匝地的农家小院,集纳着乡野的灵气,洒落着沁凉的清新,那是一种怎样舒心惬意的享受啊!
②黄土平夯的院落里,有一棵枣树,有一棵桑树。枣树下置了一方捶布石,黑油油的石面上,光洁如一面镜子,母亲和姐姐织下土布,用心地浆了,在太阳下晒得还余一点潮气,收起来,折成一厚叠的布坯,平铺在捶布石上,母亲和姐姐便会轮换着举起两根枣木棒槌,很有节奏地在布坯上捶打。即使不在小院,老远也能听见母亲和姐姐的捶布声,节奏忽而紧,忽而慢,听着不啻一曲美妙的打击乐曲。听母亲讲,布坯只有浆了捶了,才更耐穿呢!
③桑树下置了盘石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石磨还很忙碌,隔不几天,母亲会借来集体的牲口,套在磨道里拉磨,沉重的石磨转起来,轰隆轰隆地响。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讨厌石磨转动的声音,也怕见牲口戴着暗眼,绕着石磨转圈的样子,感觉一个鲜活的生命,非被那低沉的声音碾碎了不可。但极喜欢磨缝里不断流出来的碎麦粉,母亲用簸箕收起来,倒进磨道旁一个面柜的箩儿里,咣啷咣啷箩出细细的面粉来,那可是养命的蒸馍和面条啊!更细的面粉飞扬起来,扑在了母亲的手上和脸上,使母亲看起来白了漂亮了。后来通了电,石磨子不再用了,可是到我离家而去时,石磨还在桑树下盘踞着,显得很沉默的样子。
④枣儿熟了会落下来。
⑤桑葚熟了也会落下来。
⑥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桑葚枣儿落地的日子,最是小院热闹的时候,母亲会招呼几个大人,撑起一个布帐,摇着树枝,让桑葚枣儿落下来,接住了,收在一个篮子里,送给一村的人,都尝上一口。
⑦小院里还开着一方小菜园,找来一块一块的半截砖,沿着菜园的周边,狗牙似的栽起来。春上的日子,母亲给小菜园先是施上底肥,把土刨得虚虚的,点上两行豇豆,栽上两行韭菜,又种上几窝丝瓜和油葫芦,以及三两株向日葵,地表的土一干,母亲就浇一遍水,菜苗长出来,扯出蔓来了,母亲就搭起架子,由夏至秋的那段日子,小菜园的收成让母亲的锅灶上总是特别丰富多彩。来客人了,也不用着急,摘一把豇豆,割一撮韭菜,还有丝瓜、葫芦什么的,也采来一些,或清炒,或干煸,或油焖,凑在一起,就是一顿好饭了。如果是朋友稀客,还会摆上酒杯,亲亲热热地碰了,吱喽一声喝下去,脸上便都起了红晕,嘴头上也就放得开了,说一说久不见面的相思之情,聊一聊听来的乡间趣事,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的逍遥自在啊!
⑧好读闲书的我,时常就坐在小院里,[甲]任凭蝉儿在树梢上聒噪,任凭蝴蝶从头顶飞过,我喝一口凉茶,翻开一本喜爱的书,钻进墨香四溢的文字中去,有滋有味地品读着,一忽儿可能手拍膝盖,怒骂出声,一忽儿又会眉喜眼笑,呵呵自乐……这才是家的样子啊!
⑨离家太久了。[乙]怀念家的样子,感觉又清晰又模糊,意识里乡下的家便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画。
⑩豆棚瓜架、蝶飞蝉鸣的农家小院,宛若世外桃源,梦里已回去了许多次,已经仙逝的母亲还坐在枣树和桑树下,忙着她的家常,我在一旁读着书。梦醒了,真想远离喧嚣的城市,抛开碌碌的功名,作别蜗居的楼屋,回到母亲留下来的农家小院里,让心通通透透地安静下来。
(《西安晚报》2019年3月8日)
【1】文章中“家的样子”定格成了一幅幅农家的生活场景,请结合全文完成表格。
农家小院 | 主要生活场景 | 情感 |
枣树下 | ① | 喜欢,享受其中 |
桑树下 | 母亲借牲口拉磨、箩出细面粉。 | ② |
一方小菜园 | ③ | ④ |
【2】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选文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1)(甲)处连用两个“任凭”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乙)处“又清晰又模糊”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以下链接材料,从散文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家的样子》和《昆明的雨》的相似点。
(链接)
在时间里,汪老曾祺先生一如他生前一样,是鲜活的,是散淡的,带着他自己强烈的烟火味儿,以及他的人文趣味,让人无时无刻想要亲近他,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吴克敬《时间里的曾祺老》
9、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