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都要求用事实说话。所报道的人物事件必须完全真实可靠。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

C.古代的称呼有谦称和敬称。一般情况下出于礼貌和尊敬,应称对方的字或号,如称曹操为曹孟德,称苏轼为苏东坡。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庭院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悠闲之感。

2、选择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B.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C.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不突出。

D.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疫情面前,请广大市民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恐慌,切忌造谣传谣。

B.光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C.首个“人工智能星座”,将在卫星上配备智能化大脑系统,大幅增加卫星的数据处理能力。

D.神州十三发射成功普天同庆,但在此之前,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就长达六年之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春剧应该既重视对青少年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的深度呈现,又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表达。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在八强晋级赛中,海燕队第一场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D.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主人公的情感可谓一波三折,请简要说说是如何变化的。

【2】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   ,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望岳》一诗中,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两句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习题

1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________国(国名)记者_____________(人名)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请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并简要说说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人口普查始于何时

①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加强户籍管理,并非当代社会所独创。为了清查赋税、派发徭役、征粮征兵,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展了人口普查工作。

人口的重要性

②自古以来,人口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的多寡与国家的强盛水平休戚相关,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王朝的繁荣与否,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口数量。譬如,被后世奉为太平盛世典范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无不以人口的快速增长作为盛世标志之一。

③历代君王也都十分重视人口普查工作,因为人口的数量、分布、规模等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国家面临外部威胁与对外征战之时,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支撑浩繁战事的重要保障。可以说,人口多寡是历代王朝征税征兵和派发徭役的主要依据。

中国户籍登记

④中国很早就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并制定了较为严苛的户籍登记制度,从而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通常情况下,官府在摸清人口底数之后,便会采取道德教化或经济剥削等形式,强制那些不利于统治的人口进行迁徙,以约束各区域或各阶层之间的无序性流动。西周时期,就置有“司徒”这一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籍田、教化百姓等。秦汉时期,又设置“治粟内史”一职,后易名“大司农”,主要负责征收赋税、盐铁专营、调拨物资等,其核心职责在于强化对百姓日常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设户部。隋代,又改为民部。初唐,为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又将民部改回“户部”,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户部作为中央六部重要的官僚机构,实权颇大,掌控着全国的土地、户口、租税、漕运、兵饷、救荒等职责。户部的正官被称为“尚书”,副官被称为“侍郎”。清末“新政”后,为适应近代国家治理需要,将户部改称为“度支部”,但其主要职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户籍登记制度的起源——“登人”之法

⑤每逢国家征粮征兵或靖肃治安之时,都需要将户册作为社会管理的凭据。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工作究竟始于何时?据《史记》记载,早在唐虞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清查人口数量。夏禹之际,出于治水的需要,各部落开始进行人口调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西晋学者皇普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推断,夏禹时期的民口多达1300多万人。当然,这一数据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⑥殷商时期,官府为了向各方国征收赋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口普查。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可典”,官府已懂得将人口登记造册,涵盖人口的数量、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社会阶层等信息,即后世所谓的“登人”之法。此后,不少史学家将“登人”之法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起源。

(作者:君懿。《百科知识》2021年1月29日)

文本二

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我国已经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份。

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成的人口普查机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③2020年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处理效能,此次普查登记采取电子化方式,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这次普查还加大了对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

(国家统计局2020年6月19日)

文本三

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将全面查清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日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百度百科)

(1)下列对三则材料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都出现人口的快速增长的现象。

B.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清末,政府一直设立户部,掌控着全国的土地、户口、租税、漕运、兵饷、救荒等职责,是重要的官僚机构,实权颇大。

C.文本一属于事理说明文,⑤⑥介绍我国人口户籍登记制度的起源于股商时期的“登人之”法。

D.文本二说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确保公正,全部人口普机构普查员实施,使用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

E.文本三说明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主要调人和住户的基本情况。

(2)仔细阅读文本两处画线句子,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西晋学者皇普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推断,夏禹时期的民口多达1300万人。当然,这一数据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②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文本一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那次经历,让我收获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