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迁(xǐ)          褓(qiáng)       烤(hōng)       然而止(jiá)

B.照(yìng)       (sǎng)        (shí)          怒不可(è)

C.寒(jìng)       (bǐ)            (hèng)       挑拨离(jiàn)

D.留(dòu)       (chěng)       怀(miǎn)       相成(p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是(     

A.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应该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

B.现代散文《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情感热烈、豪放。

C.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却换来淘汰出局的结果,他内心顿感分崩离析,痛哭起来。

D.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凭借队员们天衣无缝的配合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金。

3、请选出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

B.白居易,字乐天,号华阳隐居。《钱塘湖春行》是他写的七言律诗。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范爱农、藤野先生、虎妞都是其中的人物。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驿站       愚钝       胆怯       因地制宜

B.燥热       拔涉       摄取       慷慨激昂

C.顾忌       琐屑       遂道       重峦叠嶂

D.推崇       狼藉       缰绳       暗然失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被誉为千古名句,请描述这两句展示的画面。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历来为人们所称赞,请简要分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夕阳西下几时回? 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5)郦道元在《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道出夏天江水之急,表现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李贺笔下的边塞景色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益笔下的边塞景色是“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王维笔下的边塞景色又如何呢?“________________”。(用《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填空)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美国著名记者、作家__________所著。

(2)810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表格的内容。

(辨人物)“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他”指的是_______(填人名)。

(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⑬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⑭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⑮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⑯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

2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

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