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阅读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的颁奖词,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

②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③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④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

⑤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

A.⑤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②⑤

C.①⑤②③④

D.②③①④⑤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热(chì)   瀚(hào)     熟(xián)   精竭力(dàn)

B.改(cuàn) 刻(juān)   痕(tái)       惨绝人(huán)

C.首(qiáo) 躇(chú)     责(jié)       痛疾(è)

D.彩(hē)     见(piē)     黑(yǒu)     劳作(chuò)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这一次的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大多数人最终会大彻大悟,生活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的富足。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4、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初秋晨景图。

B.这首诗歌的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C.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首诗歌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学校开展了“培育科学素养,科技实现梦想”为主题的科普节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有关《昆虫记》的活动任务:

【1】任务一:探•昆虫知识

请你结合书中内容,完成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书本基本情况

书名

《昆虫记》

评价

这本书被誉为“(1)________

作者

(2)_______ (国家)   法布尔

书中主要内容

昆虫名称

昆虫习性

(3)____

它的幼虫在地下要待四年,才出洞蜕变;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被称为“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

(4)____

脖颈柔软,大腿上又锋利的齿刺;喜欢吃活食,嗜肉成性;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交配之后,雌性经常吃掉雄性;产卵时身体倒挂,一边制造泡沫一边产卵。

……

……

【2】任务二:思 • 科学精神

请你结合阅读《昆虫记》的体会,谈谈对下列文字的理解。

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昆虫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法布尔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溢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现在流行一句俏皮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