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开始祭灶,这一天也叫“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2、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胡髭(zì) 长髯(rán) 鬈发(quán)
B. 黝黑(yǒu) 滞留(zhì) 穹顶(qióng)
C. 可憎(zēng) 蒙昧(mèi) 酒肆(sì)
D. 掠过(lüè) 颔首(hàn) 锃亮(zèng)
3、下列语句中只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风一样,像那海一样。
B.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juè)强 取谛 摩肩接踵(zhǒng) 情郁于中
B.锃亮(zèng) 浩瀚 振聋发聩(kuì) 正襟危坐
C.尴尬(gān) 遒劲 纵横决荡(héng) 因地治宜
D.解剖(pāo) 题跋 重峦叠嶂(luán) 春寒料峭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首句中的“无赖”是可爱的意思,流露了作者对韦曲花开美景的喜爱之情。
B.颔联传达出自感老去的诗人面对这韦曲的美景觉得应借酒释怀,好好享受这盛景之意。
C.颈联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盛夏的幽雅之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用诗文原句句填空。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2)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
(4)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
(6)_________,绿水逶迤。
(7)不得志,_________。
(8)南京——中国一个文学之都,自古以来,就有太多的吟咏它,讴歌它。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这样描写南京的风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宋代词人朱敦儒在《相见欢》中这样描写⾦陵的残阳照: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请你再写出联(连续两句)与南京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7、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回答问题。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愤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这是种极不容易的艺术,只有性格坚强的人,运用明智,意志力与极大极大的耐性,再经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惨痛教训,才办得到!
(1)概括选文中傅雷“教子”的内容。
(2)结合《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简要分析傅雷的父亲形象。
8、用什么点亮黑夜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臵,收集人们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 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就靠尼罗 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1】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3】新能源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广泛使用,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优点与缺点。(不能用本文中的例子)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传一方风俗。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形成并保留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俗,比如正月十六行通济、清明时的拜山、端午时的赛龙舟、秋收时的佛山秋色、热闹非凡的村宴、吉祥如意的舞龙舞狮……这些风俗已经成为佛山的一张张名片,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佛山这座城市。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了解最有感触的佛山风俗(不限于材料中的举例)进行介绍,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