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要我们光明正大地做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问心无愧。
B. 那些飞机冲撞到大楼上,熊熊大火吞噬一切,庞大的建筑物分崩离析的照片,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悲痛欲绝以及无法遏制的愤怒。
C. 我们到了宿营地,就在老师的指导下班师回朝,准备好好体验一下野营生活。
D. 青年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D. 《兑命》曰“学学半”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来了,满眼青枝绿叶,处处鸟语花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D.这座城市自有其无穷魅力,将现代和中世纪风情融合得天衣无缝,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勃勃生机。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穿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与美好的文字不期而至,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思索其中的人生哲理。
B.从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到“折柳”送别来宾,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设计巧妙绝伦。
C.发展乡村旅游,改进民风民俗,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乡亲们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这是乡村干部们孜孜不倦的梦想。
D.中学生要注意保护视力,不要沉迷网络。但面对老师和父母的劝导,有些同学在心里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连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想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文言文填空
(1)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鲁直左手执卷末,__________,__________。(魏学洢《核舟记》)
7、班上举行“君子当自强”主题班会,请你联系下面的一部或多部名著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字数100字左右。
《骆驼祥子》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①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
②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隐“功”埋名三十年
③“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④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⑤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
⑥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⑦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⑧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⑨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
⑩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他眼含泪花”, |
⑪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⑫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攻坚克难铸重器
⑬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⑭“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⑮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⑯美国为建造同类型核潜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后把核动力装到水滴型潜艇上。
⑰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黄旭华回忆说。
⑱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⑲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⑳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克己奉献乐其中
㉑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这场灾难悲剧被写进了人类历史。
㉒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㉓“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开展极限深潜试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保证。我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黄旭华说。
㉔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嗒”的声音,惊心动魄。
㉕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㉖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㉗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㉘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 |
㉙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㉚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但黄旭华带领团队,依靠三副“镜子”获取国外相关资料的有效信息,终于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B.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黄旭华提出了要与艇员一同下水的决定,即使妻子不同意,他也要下水,最终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C.正是因为具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黄旭华和团队才能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其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D.黄旭华于1957年从大学毕业后,近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对他颇有怨言。只有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甚至连母亲也不理解他。
【2】从本文来看,黄旭华团队研制核潜艇时的条件,不符合实际的是哪一项( )
A.知识零基础,相关资料很少,只能从国外消息中甄别真假,再加以利用。
B.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经济形势较好,国外势力也有助于我国核潜艇的研制。
C.人才匮乏,国内缺乏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员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
D.条件艰难,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3】选文旁的批注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4】作者为何不用“黄旭华传”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9、请以“伴着 出发”为题(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也不要超出所给的字格;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