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阻断)  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消失)

B. 以为大有所益(自己)  非享午夜分(如果)  三峡七百里中(从)

C. 欲界仙都(的)  案牍劳形(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已而细柳军(到达)

D. 九十(将近)  焉置土石(况且)  行且珍惜(一边……,一边……)

2、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登上热搜的45°人生,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②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③45°人生代表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④不确定的世界摸索出路,是每一代人的必修课。⑤正如45度亦象征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都是最有热血、最有朝气的群体。

A.句①中“45°人生”是主语,“折射”是谓语中心语,“心态”是宾语中心语,句子的主干是:45°人生折射心态。

B.“内卷”和“躺平”是名词,“在”是介词,“一代”是数量词。

C.古人早有言:“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轻往往意味着迷茫,也意味着有更多尝试的机会。这句话适合接在④句前。

D.句⑤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无论……都……”修改为“不管……还……”。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写季节之景,以寒山、秋水等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风景画。

B.颔联写诗人形象,“柴门”表现作者隐居田园,“听蝉”表明作者心态安闲。

C.颈联写环境氛围,太阳落山,炊烟升起,地道的山村风物显出生活宁静。

D.尾联写人物情态,醉酒后的裴迪在自己面前狂歌,令作者厌烦不已。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里的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禄的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著名的军事要塞。②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③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就王濬造大船,出巴蜀。④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⑤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⑥幡:旗。⑦石头:指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从体裁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B.开篇以史事为题,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 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畏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C.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最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不敌东吴大军,在吴主的营门前举起了降旗投降。

D.尾联直写“今逢”之世,再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2】“人世几回伤往事”,清代严复认为此句极妙。请简要概括诗人所伤何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

  ,相伴过年华。(葛天民《迎燕》)

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

故园渺何处? ,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句诗选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翠微文苑社社刊决定开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名著精神”栏目,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任选一本名著,仿照示例,向文学社提供一则素材,不超过100字。

【示例】《飞向太空港》中,全体将士在泥石流后,夜以继日地对遭受毁坏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基地进行重建,他们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发射准备,体现出齐心协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喝热水也能消暑降温吗

①家里老人常说冰饮太寒凉,三伏天喝热茶更解暑,这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②其实,喝冰饮一时爽,但喝点热的也不会让你再热到哪里去,出点汗就凉快了。

③美国人一年四季都要喝冰水,电水壶和保温杯则是东方养生哲学的代表。中医强调哪怕三伏天也要少食生冷,这样才能通出体内的“寒气”。虽然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寒气”到底是个啥,但夏天喝温水,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让人凉快点儿。

④悉尼大学运动科学高级讲师杰伊(Ollie Jay)在他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过,喝温水和喝冷水到底哪个能让身体降温更多。在他设计的实验中,被测试者们在24℃、相对湿度23%的环境中低强度骑车75分钟,并分别喝下温度为1.5℃、10℃、37℃和50℃的水。

⑤他发现,尽管身体核心温度的变化量没有太大区别,但喝热水能更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蓄热。这是因为,食道和胃部的温度感受器在热水刺激下令人出汗,从而带走大量的热。

根据测算,运动中的人喝50℃的水要比喝1.5℃的水时多出22%的汗。要知道,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汽化热大约为2440焦/克,这可比喝冰水跟身体进行热交换来得有效多了:一个成年人一次能灌下一公升水就不错了,而这只占体重的1/60。

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杰伊的实验是在汗液蒸发完全的条件下进行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环境通风良好、湿度比较低、人也穿得很少。如果出了汗也不能很快消散,比如在极度闷热潮湿、坐着不动也能汗如雨下的南方,或许吃冰才是降温和补充水分的更好办法。

⑧杰伊的研究也表明,参加耐力运动时喝冰水并不是好主意,因为这样会降低散热效率,不利于运动员发挥;而运动之前喝点冰的倒是无甚大碍,而且或许能提神。

⑨除了喝温水之外,吃一顿热辣大餐也有类似效果,因为辣椒素这类物质可以作用于口腔和食道中的接收器,发汗降温,无论巴蜀湘鄂还是印度、东南亚的人民应该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

⑩你若问我吃火锅就冰啤到底能不能解暑,这还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还没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但关键无疑在于你到底出了多少汗,以及汗有没有迅速蒸发。是以空调房火锅大概是吃不痛快的,习习江风配麻辣锅底才是夏夜之选啊。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总分顺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设问的形式,引出说明内容——喝热水可以降温,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运动中的人喝热水更能让身体有效降温。

C.文章第⑧段中加点的词“或许”表示推测,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主要说明了人们喝热水在某种情况下能消暑降温。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美国人一年四季都要喝冰水,电水壶和保温杯则是东方养生哲学的代表。

B.在极度闷热潮湿、坐着不动也能汗如雨下的南方,只有吃冰才能降温和补充水分。

C.巴蜀湘鄂以及印度、东南亚的人民,应该早就参透吃热辣大餐能发汗降温的道理。

D.文章结尾作者发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仅喝热水可以降温,在环境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吃火锅也是可以解暑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风景如画的长江三峡,群鸟栖息的汉丰湖公园……一个公园、一处湖泊、一片树林、一座小山……不同的景致,给人不同的感受。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哪次游玩带给了你独特的感悟、启迪、思考……请选择你某次游玩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2)班级准备编辑一期“寻找美景”主题班刊,你最喜欢哪处美景?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散文投稿,题目自拟。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