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①风雨起苍黄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③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④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①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②苍黄:同“仓皇”。③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④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⑤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黄”写出了国民党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百万雄狮”则写出了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之军威。
B.颔联写出了时代的巨变,让百姓慷慨激昂。“虎踞龙盘”形象地说明了国民党对南京严加看守,然而“今胜昔”“天翻地覆”则说明南京还是解放了,人民当家做主了。
C.“剩勇”“穷寇”,形象展示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昂,所向无敌,敌人是穷途末路,无立锥之地,我们应该遵循“穷寇莫追”的古训。
D.尾联极富哲理性,“正道”“沧桑”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概括,诗人满怀豪情,慷慨激昂,表现了勇主沉浮的信心。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B.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
C.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D.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
4、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弥合(mí) 残垣(huán) 摇曳(yè) 坦荡如底(dǐ)
B.轩榭(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 重峦叠嶂(zhàng)
C.遒劲(qiú) 题跋(bá) 蔟拥(cù) 摩肩接踵(chóng)
D.拂士(bì) 箕畚(qí) 荷担者(hè) 彀弓驽(nǔ)
5、选出对诗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B.春天景致本应是鸟语花香,可是《春望》中的花却有泪,鸟也惊心。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C.《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要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D.两首诗的尾联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头发花白,面色苍老。前者是因为没有收到家信,后者是因为悲秋之情。
6、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方特色。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延安人待客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小题。
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本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___(国家)的 ___________(人名),该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丛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天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2)痛惜不已→(3)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和第⑥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列句子。
(1)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
(2)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对葡萄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聚。
B.本文巧用对比,以妻子对葡萄叶的讨厌反衬“我”的喜爱。
C.“我”从葡萄叶子上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应该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D.本文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言尽而意无穷。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读书是丰富的,是快乐的: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快乐,有生活趣味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读书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享受。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阅读,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斓的世界;阅读,为你带来一道阶梯,帮助你攀登知识的殿堂;阅读,为你插上一双翅膀,带领你翱翔自由的天空;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请任选题作文。
(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2)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知识探索”“思想进步”“生活趣味”展开讨论。你对哪个关键词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以“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