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这篇小说回忆了鲁迅十一二岁时同小伙伴们一起去平桥村看社戏时的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老生、小旦、小生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年轻女子、年轻男子。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按所配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类。“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D.柳宗元,字子厚,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抒写了因贬官而产生的忧伤之情。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桃花源记》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

C.《核舟记》选自唐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作者鲁迅。文章描述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医学教师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和“我”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新闻(消息)文体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倒金字塔结构式”是其最大的结构特点。

D.《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qiáo) 遗zhǔ )  篱)   教huì

B.qùe)  告qìng)  鞋(zhān)  概

C.lǒng游(áo)   碧(piǎo强(

D.土(nián  zǎi)   扶(chān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欧阳修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

1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所展现的景象。

2“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6)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7)__________,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

(8)《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后,小文感到很愤怒,他认为斯诺故意在文中抹黑毛主席。比如写毛泽东十三岁时与父亲吵架,离家出走。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说说你的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文本二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即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阅读”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侧重谈什么问题?

【2】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本一第⑤⑥段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苏轼的心中装下承天寺的月光,走向豁达;陶弘景的心中装下山林的美景,坚守一份宁静和淡泊;吴均的心中装下幽静的山谷,平息名利之心……生命之长河,我们在万事万物中感知人情冷暖,积蓄智慧,汲取精神与文化的能量。你的心中曾装下了什么呢?

请以“心中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