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多音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īn)切地问 )头就问  bēn)sàng)回家

B.你说)样  yōng)工到齐lěi)计35亿多亩

C.别开小chà 想占便pián)宜 (jǐng)鹿走了

D.)置争议  huò)出性命 )斯坦

2、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年仅14岁的全红蝉凭借超高水平的发挥,摘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比赛的桂冠”。这句话的主干是“全红婢摘得桂冠”。

B.“疫情之下,无数的医护人员正以自己的英雄的逆行姿态,坚决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防线”。其中“坚决地”是表示修饰的定语。

C.祈使句一般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常含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如“别在那东张西望了!”

D.夸张中的超前夸张,是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就是超前夸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B. 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C. 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他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D. 在“非典期间”,我没能给大家带来应对危机的招数。

 

4、下列对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有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B.《白杨礼赞》作者矛盾,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黎明》《林家铺子》等。

C.《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D.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从弟 (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咏物诗,通过具体描绘松树的姿态来表现它的品质。

B.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以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C.三、四句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D.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质。

【2】作者将这首诗赠给从弟有何深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1)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思乡、离愁是诗歌中的永恒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了雨后秋山的明媚空灵,“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展现了山林古寺的幽僻冷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描绘了大漠边陲的雄奇瑰丽。

(5)走进诗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依不舍;《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6)“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只有经受磨炼,才能增长才干。

(7)说话是一门艺术。好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不好的话语伤人于无形,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____________

(8)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通过描述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诠释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铸得重器护苍穹”的奉献精神,演绎了黄旭华“__________________,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的家国情怀,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强国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完成下列读书卡。

【摘抄一】

一般人在这时候常常不断地呻吟或是发脾气。可是他却不做声,并且每次给他的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都不畏缩,只是把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他时常疼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也不叫唤一声。

【摘抄二】

他的心又怦怦地跳起来了。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他拿起新的武器,回到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______

人物:文中的“他”是____

读书笔记:摘抄一、二给你的感受是________

(2)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评析本书书名的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

(鲁迅)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④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⑤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⑥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⑦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⑧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⑨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⑩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句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个句子化静为动,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突出小伙伴们的划船技术高超,表现出“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C.选文第段划线句子中的“自失”一词,表明了“我”内心突然若有所失。

D.作者将去赵庄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使故事起伏跌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某同学认为《社戏》中描绘的是鲁迅“理想中的故乡图景”,这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这幅“故乡图景”的特点。

【3】选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去赵庄看戏途中美好的夜色风光,令人陶醉。请你也试着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100字)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记忆中的那道痕”为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主题积极乐观向上,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