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政治统治权。”下列史实能为材料提供佐证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法国大革命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哥伦布到达美洲的传统,如美洲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还有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1937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正式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定为美国的联邦节日“哥伦布日”。以下有关如图所示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 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 是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

C.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D. 哥伦布远航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表2反映出美、英、俄等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表1800—1900年世界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千人)

年份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2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A.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世界市场形成

4、“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对该民谣理解正确的是

A.1929~1933年经济政治危机爆发

B.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C.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崩溃

D.美国经济出现永久性衰退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包括(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6、列宁在评价某社会主义经典著作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还在斗争的无产阶级。”

列宁评价的这本经典著作是

A. 《人民宪章》   B. 《共产党宣言》

C. 《阿拉木图宣言》   D. 《论联合政府》

 

7、下图1951年毛泽东与阿沛·阿旺晋美愉快用餐、亲切交谈,阿沛·阿旺晋美这次入京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A.欢迎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C.促成西藏和平解放

D.实现了西藏民主改革

8、2019年11月9日,西方各国隆重地举行了纪念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活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为“东德” B.巴黎和会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C.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D.联邦德国属华约成员国

9、下列关于“三角贸易”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B. “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 17世纪中叶,西班牙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子

D. “三角贸易”带来了亚非拉的经济发展

 

10、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今年是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九十周年,是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八十周年。此历史事件和战役分别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 ④莫斯科战役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1、“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方式而骄傲,他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我” 指的是( )

A.章西女王 B.甘地 C.扎格鲁尔 D.卡德纳斯

12、下图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与该历史事件直接有关的人物是

 

A.蒋介石 B.袁世凯 C.   D.张学良

13、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英国科学家霍金在接受BBC专访时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除了检验爱因斯坦100多年前的预测,我们可以期待透过宇宙史看到黑洞。引力波的发现来源于爱因斯坦的哪一理论

A.经典力学体系

B.进化论

C.相对论

D.万有引力定律

 

1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这是董必武同志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诗中的“会”指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1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据说的“全新的世界格局”是指(   )

A. 雅尔塔体系   B. 美苏对峙

C. 欧洲国家的联合   D. 多极化趋势

16、某校准备举办“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图片展”,下列图片可供选用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南美人民,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取得阐突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因此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受什么历史事件的影响而爆发的?( 

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D.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18、九年级(1)班准备举行一场有关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的展览,下列哪一素材能够入选

A. B.

C. D.

1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在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相继宣布建成为“福利国家”

20、秦刚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以下素材,据此判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③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封建社会的危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影响:

(1)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 )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 )的道路。

(2)消极:但是,( )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2、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________、波兰等;亚洲的________、朝鲜、________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3、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

(1)   ”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被少数民族首领奉为“天可汗”。

(3)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促成了   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全球气候_______、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_______破坏、淡水资源短缺、____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这些____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_______和社会问题。

25、新经济政策:实施者:________。过程:________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意义:促进__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2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________________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________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7、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_______,卧薪尝胆的是_____________

28、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________,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的统冶;元朝建立后,实________,开创了省级行政区划的先例。

 

29、南北矛盾的加剧:

领土扩张: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___________、西濒________________的大国。

30、   挺进大别山标志着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   6世纪下半叶,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几近丧失,国家衰落。日本皇室和部分留学中国的留学生决心改革,推行中国隋唐的政治制度,以振兴国家。

请回答:

(1)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改革?

(2)这次改革是效仿哪国的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3)概述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

 

32、为加速法西斯国家的灭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用史实加以说明。

33、(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

(2)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3)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各自战争性质是什么?

(4)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6)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主持谈判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这表现了欧洲列强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列强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1)材料一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你认为当初它们是为何而战?

材料二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保留下了10万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其是什么会议通过的?它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

材料三  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3)材料三出自哪一国际条约?第四条规定主要针对哪个国家?该条约的作用是什么?  

(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次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