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人物谁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
A.尼赫鲁
B.甘地
C.威尔逊
D.爱迪生
2、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如图①处应填的是( )
A.两极格局
B.多极化趋势
C.华盛顿体系
D.欧盟崛起与社会主义挫折
3、我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国家,祖国的疆域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学者认为,元朝实际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其关键理由是因为元朝时
A. 实行行省制度
B. 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疆域最辽阔
D.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4、“一战后,日本对中国采取了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下列选项中反映“新的高潮”的是( )
① 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 ② 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
③ 冲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④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以下属于林肯的贡献的是( )
A、确立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B、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摆脱了“大恐怖”、“大萧条”的经济危机
D、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6、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时代:1848—1875》中谈道:“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为此,俄国( )
A. 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实行农奴制改革
C. 实行明治维新 D. 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7、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Ⅱ》第15集介绍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孔子最有可能与老子交流的主题是
A.兼爱
B.仁、礼
C.仁政
D.法治
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9、14、15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方式在欧洲出现,下列生产方式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是
①庄园经济 ②租地农场 ③重农抑商 ④手工工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
项目 | 英 | 德 | 法 | 美 |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 1.3 | 4.6 | 1.9 | 8.1 |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的排名 | 3 | 2 | 4 | 1 |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的排名 | 1 | 4 | 2 | 5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
11、2012年,欧盟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表示:“它用和平取代了战争,用团结取代了仇恨。”这表明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 )
A.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 B.遏制共产主义
C.同美苏对抗 D.独霸欧洲
12、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他上台后宣布实行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人认为他是自林肯以来最伟大的总统。他是
A.杜鲁门 B.克林顿
C.罗斯福 D.奥巴马
13、茫茫夜色中,查尔斯王子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之后,乘坐皇家游轮离开香港。游轮的起锚处正是距此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登陆的地点。“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是
A.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C.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D.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4、兴起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影响深远。其主要发动者是
A.天主教会
B.封建君主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5、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④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⑤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16、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过两次合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成果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是
①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人才 ②推翻北洋军阀,完成全国统一
③台儿庄大捷 ④百团大战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7、美国有许多航空母舰的名字都与该国的独立战争有关,如“萨拉托加”号、“来克星顿”号、“邦克山”号等。其中“来克星顿”号与战争中的哪一问题有关( )
A. 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B. 独立战争的转折 C. 独立战争的开始 D. 独立战争的结束
18、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印度独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独立年”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19、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这两个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世界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斗争
C.二战的战争策源地形成
D.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20、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此次会议避免了一国独霸中国局面的出现。一国指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2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________,贸易壁垒进一步________,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________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________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推动着世界的________
22、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事件_____
23、内容:法令规定:
(1)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 ),但是必须出钱( ),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4、_________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12月,俄罗斯11个原加盟共和国宣告建立_________,苏联解体。
25、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________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26、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1)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 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起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被誉为 。
(4)第三次科技革命以 的广泛应用为核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7、从繁荣到危机:时间、开始国家、规模:________年10月下旬,________股票突然下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________及整个资本土义世界
2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________、挪威。不久,________、比利时投降。5月,德军突入________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意大利也对法宣战。接着,德军对________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29、内战爆发:
林肯贡献:为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和解放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0、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是________。
A.鸦片战争 B.新中国的成立
C.虎门销烟 D.洋务运动
31、从1921年到2017年,96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
(1)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是什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什么?
(3)以1936年发生的国内重大事件的解决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始于哪一事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5)为避免以后建设的失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你认为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是什么?
32、美国历史上曾发生开始于本土并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是指哪次危机?为渡过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3、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 发明的 。
(2)“铁路时代”的到来有何重大影响?
34、【国共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在该组织的成立大会上,谁被选举为总理?
(2)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请问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
(3)请写出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
(5)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析无论何时国共两党合作,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