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 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C. 内燃机发明——标志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2、“如果罗斯福真的企图牺牲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来满足无产者阶级的利益,那么资本家就会拿别的总统来代替他。”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    

A. 引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 B. 实质上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 目的是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3、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中国近代通史》称:“共产党看到了西安事变并非张、杨的个人行为,看到了日本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的骤然上升,于是紧紧抓住了抗日的旗帜....以此为据,促成了国共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初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引领抗战胜利的旗帜

D.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

5、观察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A.“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B.“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6、“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使美国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③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  

④使联邦政府的权利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一位扬州籍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下列词人中,词风委婉含蓄,和他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苏轼

B.岳飞

C.辛弃疾

D.李清照

8、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目前,这个“经济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

A. 世界贸易组织

B. 欧洲联盟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华沙条约组织

9、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迅手段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10、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朝派人到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同台湾的联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清朝设立台湾府

 

1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活字印刷术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沈括

B.李春

C.蔡伦

D.毕昇

12、丝绸之路被称是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下列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 中国的造纸术由此传入欧洲

C. 日本派使臣来中国 D. 西域的音乐舞蹈不断输入中原

13、纪录片《光明与阴霾一一德日二战反思录》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二战后出现的反思战争的作品包括(   ) 

①小说《战争与和平》   

②绘画《格尔尼卡》

③电影《辛德勒名单》   

④电影《南京!商京!)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14、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历史史实和历史推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推论

A

俄国废除农奴制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B

美国内战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A.A B.B C.C D.D

15、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是(   

A.盛泽镇

B.湖北汉口镇

C.苏州

D.广州

16、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它主要涉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是

A. 空间技术 B. 原子能技术 C. 生物技术 D. 新材料技术

17、2009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仪式。(见图)下列关于盟军诺曼底登陆表述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18、11世纪以后,西欧富裕农民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一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欧洲的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19、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A.彭德怀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20、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的规划自己的发展过程,这是该国领导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亡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文中的这种“创造”指的是(

A. 斯大林模式   B. 新经济政策   C. 成立苏联   D. 将国家权利交给人民,给人民以民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2、宋代粮食作物:由越南传入的______,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流域和______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______”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3、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_______”。

24、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________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_______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________”。

25、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华夫脱运动

①华夫脱党的成立:1918年,________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②华夫脱运动: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

③结果: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________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2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____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__,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____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____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7、依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180年前发生的________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60年前的某一天,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________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125年前,《________》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20年前,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8、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________________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________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9、罗斯福新政特点:采用_________手段扭转经济形势。

30、二战的转折点是______。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战是美英军队在法国______登陆。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土地改革的完成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

 

3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苏联》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为了纠错列宁又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怎样的模式?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模式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