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B.1961年实施“八字方针”——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2、下边是某同学在学习某历史事件时记下的知识要点。该事件标志着我国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C.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D.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3、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报导;“在戈壁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
4、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5、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不禁会忆起中华民族曾遭受的凌辱。我国的国歌是
A. 《黄河大合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我的中国心》
D. 《祖国颂》
6、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面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
D.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7、某同学在学习完《钢铁长城》这课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些感想,你觉得正确的是( )
A.中国海军和空军建立较晚,应该作为重点发展
B.中国的综合科技力不是世界首位,主要武器依靠从国外购买
C.军队种类决定战斗力强弱
D.军队建设必须走科学化和现代化道路
8、市场,这个中性词语,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建立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公有制经济
D.私有制经济
9、“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下列哪一法律文件出自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201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在众多的英雄烈士中,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战场上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灼烧的剧痛直至牺牲的英雄是
A. 邱少云
B. 谢咢元
C. 董存瑞
D. 黄继光
11、恢复刘少奇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是在
A. 1976年
B. 1982年
C. 1980年
D. 1981年
12、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作出了多项决定。大会决定修建的建筑物是
A. 人民大会堂
B. 人民英雄纪念碑
C. 革命历史博物馆
D. 天安门广场
1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全面开展城市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14、请给以下两幅图片拟一个最为恰当的展览主题:( )
A.社会主义科技成就展 B.“两弹一星”成就展
C.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展 D.导弹部队成就展
15、观察《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A.A-B点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土地改革的完成
B.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C.“文化大革命”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D.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16、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香港回归
C. 确立“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18、1978年,一篇文章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于所谓“禁区”应该“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该文章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文章主张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B.该文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C.该文章引发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该文章引发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思想基础
19、为石油工人赢得“铁人”称号的模范人物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雷锋 D.王进喜
20、“文革”中,遭到批斗的刘少奇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国家主席,要通过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毫无结果,刘少奇最终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少奇案说明了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人物。
(1)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的人是______。
(2)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我国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是______。
(4)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的国际知名火箭专家是______。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____、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交接入列;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___。
25、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其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请你参与政策回顾
(1)1950 年, 中央政府颁布了《_________》, 大规模的 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 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 。
(3)1958 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 运动。
(4)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7、安徽凤阳_______农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的目标,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28、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提示,请将下列事件补充完整。
(1)______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________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4)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9、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的_______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三个阶段。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和____制度。
31、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形成了四届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四届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都是谁?
32、简要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3、1978年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4、附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 二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吏治极端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四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府电文
材料五 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西太后上谕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一影响?
(3)材料三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五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