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发生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歌曲《我和2035有个约》中反复唱到“我和2035有个约”,这个约定是
A.2035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203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不包括( )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社会安定
D.人民幸福
4、“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表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根本目的是
A. 抗美援朝
B. 保家卫国
C. 显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D. 挑战美国权威
5、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否定了( )。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两个凡是”的错误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6、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2015、青蒿素、诺贝尔奖”相关的人物是
A. 邓稼先
B. 屠呦呦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7、在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发展实现了历史大跨越。1980年,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1985年,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自由贸易试验区
8、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D.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9、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B. 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10、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的生活。通过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而得到的历史结论为:抗日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D.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1、《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社论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是指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氧弹爆炸成功
C.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D. 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
12、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这表明
A.《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D.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13、2018年上半年以来,中美双方贸易战风起云涌,严重影响着两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回顾史实,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开始于
A.兵乓外交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4、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这五大军种是
A.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导弹部队
B.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C.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战略导弹部队
D.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国防部队
15、“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16、在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我国哪一项工业不是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
A. 电子工业
B. 航天工业
C. 船舶工业
D. 原子能工业
17、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B.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18、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B.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D. 继续坚持“两个凡是”方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A.1945年8月1日 B.1949年9月1日
C.1950年7月1日 D.1949年10月1日
20、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去往这三个地区,只需要20到30分钟,不仅大大缩短了往来的时间,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三个地区经济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珠海相对于港澳两地而言,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最主要的不同是
A.经济政策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人民权力不同
D.驻军情况不同
21、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业,手工业以及________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2、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确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是:
(5)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24、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25、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交接入列;1999年11月,______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6、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28、材料: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②大练钢铁;③特区。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______;B:______;C:______。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
30、1919年的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9年,在福建上杭召开的 ______,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1、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为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哪两个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累了成功经验?
(2)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屈辱。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的国防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在有陆军的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哪两个大的军种?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什么?
(3)在外交上,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成就显著,请写出两例。
(4)在文化、科技上,更是成果丰硕。我国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著名人物分别是谁?
(5)在中国现代史上,工业从无到有、国防的现代化、“两弹一星”的成功、航天工程的成就,”“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等,都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力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请问.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从我们中国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看,我们应有哪些自信?(写一个)
32、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是历史的遗留问题,请回答:
(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哪一年?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前分别处于哪个国家统治之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了什么样的伟大构想?
(4)“二战后,台湾回归中国”,这次回归是摆脱了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这个国家是在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的?
(5)请你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为例,说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3、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探索史和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举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模范人物。
(3)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你能举出两部法律吗?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别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这些原则”指我国的哪一外交原则?指出这一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挑起中类“贸易战”,中国随即坚决回击。一时间双方贸易领域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2018年5月,中美率各自代表团互访,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推动关系走向缓和。
——摘自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时事》总第223期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顾历史,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2018年博整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的具体举措及重大意义。
材料四: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前提是什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