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为此做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雷锋
3、2017年10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科学发展观
④生物进化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下列能够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
①使用粮票、布票买东西
②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瓦房
③乘坐飞机、高铁出行
④穿中山服、解放装
⑤看电影、逛街、吃美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D. 制定五年计划
6、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善于理论创新的党,探索总结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
7、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 “包产到户”的实施
C.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8、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要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公路进入青藏高原,实现孙中山愿望的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不止一次谈到“航天梦”,多次对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1、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2、根据学习专题归纳梳理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的这些史实,应属于以下哪一学习专题
●中共十六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与科学发展观
A. 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与完善
B.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13、读《公有制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图,导致图中数据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C. 苏联援助我国经济建设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决定最早写进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
15、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C.巴金——《骆驼祥子》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6、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以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7、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线上办公、上课,这说明我们充分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是( )
A.内燃机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18、14—16世纪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指
A.“光荣革命”和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和大化改新
C.“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19、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既取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其中,严重的失误是( )
①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大事是
A.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B.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开国大典:概况: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____成立,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____成立。
2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基本目的,我国进行了_______。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的目标。
24、______________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获得的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5、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伟大的领袖是________,代替行使临时宪法的文献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26、_______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7、______的提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______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8、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原则。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9、“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________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现________,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__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基本方针:“________、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0、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初,邓小平________,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3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七世纪的日本和八世纪的西欧分别有一次著名的改革。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改革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时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天皇是谁?
(3)日本的这次改革是效仿哪个国家进行的改革?举一个日本和这个国家友好往来的事件
(4)日本通过此次改革对国家产生的什么影响?
(5)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32、1978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此后,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让我们回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978年是我国命运的拐点,拐点自一次重要的会议开始,请问是哪次会议?这次大会作出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是什么?这次全会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怎样的转移?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
(3)邓小平理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请问是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4)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
(5)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说明了什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3、请写出“四人帮”的成员。
3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时间 | 国内生产总值 | 工业增加值 | 粮食产量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978年 | 3642亿元 | 1607亿元 | 30477万吨 | 343元 |
2007年 | 246619亿元 | 107367亿元 | 50150万吨 | 13786元 |
请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为保证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叫什么?
(2)材料二是哪次会议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
(4)以史为鉴,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历程给你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