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完成
C. 三大改造完成
D. 拨乱反正完成
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按劳分配
B. 政企分开
C. 增强企业活力
D. 调动职工积极性
3、以下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内容:“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这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是
A.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B.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C.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D.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也体现了我国各项制度法律化、制度化的进程。那么,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第一步的是( )
A. B.
C. D.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
史实 | 结论 |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A.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C.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D.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调集各方力量驰援武汉,在两个月时间里基本战胜疫情,这就是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实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展开
7、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B.
C.
D.
8、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立
9、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它的制定是在( )
A.1949年第一届政协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C.1956年中共八大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0、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历史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性学习。有位同学准备了下列图片,哪一幅图片中的人物继承了豪放词风,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A.
B.
C.
D.
1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总方略的是( )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12、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的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路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
13、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下图的
A.A B.B C.C D.D
14、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通常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揭开中国近代史帷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15、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B.人民当家做主
C.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进入社会主义国家
16、小华同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研究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建交
C.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D.“双百”方针
17、2020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2周年,习近平指出:“周恩来同志的人生历程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到取得崇高国际威望整个历史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下列与周恩来相关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8、两宋时期,关于我国的经济格局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B.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北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经济重心在北方
D.经济重心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19、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20、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了中国作家,这位中国作家是:( )
A.老舍 B.巴金 C.莫言 D.路遥
21、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______市场经济体制;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_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破坏了世界和平,世界性的大战爆发。
(1)法国、俄国和英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签订了军事协定,形成了_______________
(2)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是_______________
(3)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
(4)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
23、1919年的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9年,在福建上杭召开的 ______,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的目标。
25、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2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我国于____________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___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7、“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基本目的,我国进行了_______。
28、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科学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中共十八大上,__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_______ (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0、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_____而团结奋斗。
(2)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_____,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3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重点是什么?新中国外交上的胜利生产了怎样的影响?
33、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什么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非洲兄弟们跳起了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该场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新中国成立时实行什么外交政策?1972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它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结果,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有删节
(1)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追求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请表述这一梦想。
(2)从经济和文化角度阐述实施“一带﹣路”建设对中国圆梦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