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革”中他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党籍,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他的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冤案得以平反。上文中的他是指( )
A.刘少奇 B.林彪 C.周恩来 D.彭德怀
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改革开放指方向,脱贫致富道路宽
3、“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这一事件实际上美国是实际的指使者)。周恩来因行程有变而幸免于难。”材料不能说明
A.新中国面临险峻的外交环境 B.美国蓄意破坏新中国的外交事务
C.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 D.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
4、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年 | 83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O | 4 | 0 | 7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摄影爱好者小李想举办“近代中国摄影展”,他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6、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
A.实施核追击
B.实施核攻击
C.实施核威胁
D.实施核反击
7、读下表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计算单位 | 1957年 | ||
计划 | 实际 | 比计划增长% | ||
拖拉机 | 标准台 | 5146 | 12000 | 133.2 |
机耕面积 | 万亩 | 758 | 2754 | 263.3 |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B.得到苏联专家援助
C.促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
D.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8、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A.国家富强
B.科技强军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9、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B.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及确立
D.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10、五大发展理念是指
A.创新、协调、环保、开放、共享 B.创新、合作、绿色、开放、分享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创新、合作、绿色、法制、分享
11、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是由于
类别 | 粮食 | 棉花 | 油料 |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 8.7 | 48.8 | 22.4 |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 14.1 | 26.5 | 16.5 |
A.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D.实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2、以下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规定我国的首都、国旗和国歌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④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⑤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在这个时期……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材料中的“这个时期”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4、“民众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做个人……”这是黄炎培写的《天安门歌》,其创作背景是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新中国的成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5、邵阳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 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回顾历史,侵占香港、澳门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日本 B.英国、葡萄牙 C.西班牙、葡萄牙 D.日本、西班牙
17、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说明罗马法
A.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维持了罗马帝国统一 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1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C.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D.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厅肃穆,飘扬了400多年的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高高飘扬在大厅中,同时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听着庄严的国歌,我非常激动,心潮澎湃。”材料场景发生的时间是( )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20、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在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21、1954年,周恩来与_______________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2、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23、回顾历史,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900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美国直接参与侵略中国的________战争。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时期,美国与中国并肩作战,取得________战争的胜利。
(3)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出现激烈对抗,1950年到1953年爆发了________战争。
(4)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________。
2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____的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5、袁隆平和他的____,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6、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时间 | 成就 | 杰出人物 |
1964年10月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③ ④ |
1966年11月 | ① | |
1970年4月 | ② | |
1972年 | 青蒿素提取成功 | ⑤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 | ⑥ |
27、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直观地描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材料四 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迹保护。
——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材料五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7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了解我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
(2)了解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
(3)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
(4)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
(5)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
(6)以上所有材料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________。
28、会议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______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的决策。
③组织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9、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粹_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3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________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我国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此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3)我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个省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32、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
(2)在哪次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又是什么?
(4)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空间”。请列举这一时期3件外交上的大事。
3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材料二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材料三 审视当前中美关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研讨会上讲话时针对当前有关中美关系的一些非理性质疑和谬见提出批评。他说:“一个错误观点认为,美国过去四十年的对华政策失败了,因为中国没有复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模式。很明显,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不了解两国为何建交,不是为了以一国模式重塑另一国,不是为了消除两国之间所有不同。40年前,是共同利益和责任让我们走到一起;今天,也依然是共同利益和责任让中美关系继续向前拓展。另一种谬见是,中国一直在占美国的便宜。事实上,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互利共赢的。”
——摘编自2019年1月20日国际在线
(1)材料一中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前有关中美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分别是什么?中美两国能够走在一起、并向前拓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