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2、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是因为林肯政府
A. 赢得了国家独立 B. 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A. ①④③②⑤
B. ⑤④②①③
C. ④①⑤②③
D. ⑤④③②①
4、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描述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 日本的明治维新
D.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林肯写道:“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 ②林肯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
③废除奴隶制是维护联邦统一的一种手段 ④这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叛乱各州的奴隶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联合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雅尔塔会议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以下选项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有关的是( )
A.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8、直接埋葬德国法西斯政权是在哪次战役之后?(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战役 C. 诺曼底登陆战 D. 柏林战役
9、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10、下列各项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文艺复兴 B.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新航路开辟
C. 拥有“无敌舰队”----西班牙 D.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英国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D.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12、1979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
A.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B.完全否定计划经济是推行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C.计划经济体制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3、他们奔波于亚非欧大陆,不仅密切了亚非欧人民的关系,还把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中国的火药等传到欧洲;他们将古希腊古罗马典籍译成自己的文字,当西方古典文明泯灭多年后,欧洲人在他们那里寻找到西方文明的光辉。这里所说的“他们”是古代 ( )
A. 印度人 B. 苏美尔人 C. 阿拉伯人 D. 匈奴人
14、某同学举办“新中国发展成就展”,拟分“艰苦创业”“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四个篇章。应入选“改革开放”篇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早在西汉时期,中国文明就有了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交流的道路。它的开辟者是
A. 张骞
B. 霍去病
C. 班超
D. 卫青
16、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这一变化得益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17、193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罗斯福提出下列施政主张,说明他准备
*稳定金融,限制股票、证券发行 *约束、控制经济寡头
*监管公共事业的控股公司 *援助铁路运输业
A.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通过扩军备战促进经济复苏
C.运用政府权力干预经济发展
D.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18、2013年是欧盟成立20周年,自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西欧的联合从单一的经济实体开始过渡为( )
A.政治军事集团 B.经济政治实体
C.政治文化实体 D.涉外机构
19、某同学的听课笔记中记载了以下信息:“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七十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凡尔登战役
D.柏林战役
20、《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礼遇期》一文中说:“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最大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材料中“内乱”结束的标志是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
C.“二月抗争”
D.“四人帮”被粉碎
21、“非洲年”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 开始 | (1)首先在________展开 (2)1951年年底,________宣布独立 (3)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________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
高潮 | (1)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________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________” | |
★结束 | 1990年________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
22、填空题
安徽是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
(1)程长庚是一位集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戏曲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_”
(2)明末清初,以徽州为中心集结了一大批画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___________”.
(3)风阳花鼓戏曲调鲜明、舞姿优美,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________。
24、宋代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______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5、自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人们把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称为“________”;中共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形成了欧洲西线、北非、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等主要战场。
27、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历史影响:________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8、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943年2月,苏联人民取得________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1943年9月,________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________。
29、1990年3月___________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
30、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_(人物)开创了封建帝制,20世纪初,___________(事件)的胜利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1、在中外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的人物在近代领导中国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名称及影响。
(2)图二的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你认为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图三的改革家实施了新政,这次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新”体现在何处?
(4)图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改革的?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有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32、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自此后,历代王朝和国家政权都注重维护国家统一。
(1)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消除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建立了什么制度?
(2)汉武帝时期,为彻底解除诸侯王势力对王朝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为防止地方官吏、豪强为非作歹,推行了什么制度?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为君之道”上奉行“舟水之喻”,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是?
(4)宋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社会安定局面的产生与统治阶级采取的什么政策息息相关?
(5)孙中山先生主持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件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思想?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其中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为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
(7)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构想?
33、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大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分赃会议形成了什么新秩序?这一秩序的形成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请列举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损害中国权益的文件。
(2)二战后初期,美国针对苏联推行了冷战政策,使国际形势趋于紧张。请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二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两极格局崩溃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什么趋势发展?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34、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材料一 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当时的皇帝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根本政治原因是什么?当时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什么?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四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四指出此次远航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 梁启超有云:西方自哥伦布之后,无数哥伦布继之而起;而我国自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5)材料五“西方自哥伦布之后,无数哥伦布继之而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有什么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