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可以说明:中国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C.经济在长时期内稳定增长
D.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健全
2、山西紧随时代步伐深化改革,到2011年,绝大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材料说明山西国有企业改革涉及
①所有权归属②产业转型升级③分配方式④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四人帮” B.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 中央文革小组 D.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4、2019年4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70华诞之际,习近平出席在青岛举行的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国防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下列国防力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海军
②战略导弹部队
③陆军
④空军
A.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5、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下列事件不属于海峡两岸关系改善史实的有:( )
A.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B.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胡锦涛和连战会面
C.香港回归 D.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6、有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A.团结合作原则 B.民主和解方针 C.独立自主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7、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好战士的典型代表的是( )
A.雷锋
B.朱德
C.邱少云
D.聂荣臻
8、20世纪80年代,传唱到大陆的港台歌曲《我的中国心》《爸爸的草鞋》(主题:为不能归乡的台湾老兵请命)等迅速流行。这些歌曲的流行说明
A.对外开放能促进文化的交流
B.民族团结有利于共同发展
C.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D.港澳回归彰显了国家主权
9、“18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的革命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宪章运动
C.宫廷政变
D.工业革命
10、“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材料表述的是
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下图直接反映出( )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下表是我国1949年和2018年入学率、文盲率情况对比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高考恢复 D.颁布《义务教育法》
13、“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14、1929年,井冈山天寒地冻,红军官兵身穿单衣,食不果腹。他们依然唱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净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歌词主要反映了
A.根据地正确的斗争策略
B.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革命斗争效果显著
D.自然条件限制根据地发展
1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为刘少奇平反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三大改造完成
16、由下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
A.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B.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工业化建设
C.土地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17、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A. 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B. 颁布《土地改革法》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8、与“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A.黄继光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19、有人评价,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北京边上再起深圳,白洋淀里画了一个圈”。1979年邓小平曾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表现在
A.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B.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C.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D.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20、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能够梦想成真的原因是
A.中国教育发展
B.中国科技发展
C.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中国外交成果显著
21、三、拨乱反正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________。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________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2、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___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3、1951年,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6年,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4、______的提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______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5、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________的完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
26、载人航天成就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蒿素发明者___________杂交水稻发明者___________
27、观察下图,在图上相应位置填出下列地点的英文代号:
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图
A.中朝边境:鸭绿江
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
28、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____(人名)另一位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________(人名)。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____________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______历史新时期。
3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50年6月,我在农村开展了_________,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从1953年开始,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采取________的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体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初步建立。在探索建没社会主义初期,我国在农村工作中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错误地开展了________、________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水平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73年农业科学家________(见下图)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推行以“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2007年,国家决定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
3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32、新中国的历史,是探索、改革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既有成就也有失误。石油工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2)文革中出现大量冤假错案,原因是什么?其中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谁?
(3)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后来建立起来什么经济体制?
(4)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布局?
(5)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采取了什么举措?
33、改革开放以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梦】
(1)中国共产党在哪次重要会议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安徽凤阳小岗村在探索农村改革道路中,首先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分别是什么?
【开放梦】
(3)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一个?我国于哪一年在上海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统一梦】
(4)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已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献计策】
(5)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国和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34、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举世瞩目,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的讲话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2)图一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图二中什么事件令中国前往联合国的代表乔冠华开怀大笑?图三尼克松访华之行中美双方签署了哪一文件?有什么意义?
(3)新中国成立来,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请再试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