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双百”的文艺方针,下面哪部文学艺术作品不属于这一时期创作的
A.《红岩》 B.《青春之歌》 C.《茶馆》 D.《狂人日记》
2、历史上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最早与中国建交
B. 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C. 中美彻底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D. 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完成
4、中共十八大召开于( )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5、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的是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蒋介石
6、由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于2009年9月10日隆重揭晓。雷锋、邓稼先等人当选,“双百”人物之所以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的考验,是因为他们( )
①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③扮演了相同的社会角色
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我国在“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
A.轻工业 B.农业 C.商业 D.重工业
8、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1984年底 B.1987年4月
C.1997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9、第二炮兵即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
A.核反击
B.反对霸权主义
C.维护社会治安
D.打击恐怖势力
10、图二事件的时间是在( )
图二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11、《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段内容表明了国家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互补互利 C.和平共处 D.政治协商制度
12、如今,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俄罗斯
13、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诞生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14、1966年对应填写的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北伐战争开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文化大革命”开始
15、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由以上可见,共建一带一路( )
A.为沿线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B.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之路
C.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D.彻底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弊病
16、小刚在短剧《上甘岭战役》中扮演舍身堵机枪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罗盛教
D.黄继光
17、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
①建立新中国
②遵义会议
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重庆谈判
⑥辛亥革命
A. ①②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
18、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8世纪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关情况。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1场景显示君主专制的特征②图2场景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
③两个国家君主都具有最高决策权④两国于19世纪中期有一场实力的较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A. 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两岸和作交流 D. 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商、通航
20、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公有制
21、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22、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保家卫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23、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________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________的种种罪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5、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
26、以下人物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堪称“中国脊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人物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①雷铎 ②邱少云 ③焦裕禄 ④袁隆平 ⑤王进喜 ⑥黄继光
(1)为保证潜伏战友的安全,烈火焚烧不动摇____________;
(2)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____________;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__;
(4)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_;
(5)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___;
(6)“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
27、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 )。
28、国民经济调整
(1)时间:________年。
(2)表现: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3)成效:到________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结果: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2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在“七千人大会”上
29、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____年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_____”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1、“两弹一星”指什么?请写出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的名字。“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何重大意义?
3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下线;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材料一中成就的取得与新中国制定的哪一经济规划有关?材料一这些成就取得有何意义?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材料二中场景发生于哪一历史事件期间?该事件完成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阅读以下两幅图片
(3)材料三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33、请回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4、(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国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编制了一个建设规划,该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事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