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

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发生在(     )

A. 抗日战争中   B. 解放战争中

C. 抗美援朝战争中   D. 北伐战争中

3、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4、8月1日这个日子,曾于1933年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后来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A.广州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_____中的一次失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 D.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6、“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材料反映了党的哪次重要大会的召开?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二大

7、“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区,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材料论述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因

C.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作用

8、如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它生动诠释了(     

   

A.延安精神

B.五四爱国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9、习近平说:“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请问该事件最大的意义是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C.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推向顶峰

D.保存了革命的种子,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0、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朝鲜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上甘岭战役让世界真正看到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血性。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

A.

B.

C.

D.

11、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額

95.8%

4.2%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12、和“超英赶美”“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等词语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大跃进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土地改革

13、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发生在这一年的有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④西藏和平解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4、“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A.朝鲜爆内战

B.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C.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D.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15、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混乱的局面

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文革”使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说明中国

A.奉行了结盟的外交政策

B.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C.清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18、下列重大事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的是(  )

①三大改造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全国大炼钢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与合作。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

A.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D.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20、“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选自吴建民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材料反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

A.外交家长期的努力

B.大批亚非国家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49101日开国大典,伟大的领袖是________,代替行使临时宪法的文献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22、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时间

成就

杰出人物

1964年10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1月

1970年4月

1972年

青蒿素提取成功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

 

 

 

23、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成果。

25、他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____

26、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_______

27、__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和平统一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8、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筹建和成立________,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____年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_____”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0、五四运动是中国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三农”问题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四次重大调整?谈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谈谈国家在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32、八年级某班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史知识竞答活动。以下是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提供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写出年月日)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请写出西藏和平解放于哪一年?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于1953年实施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期间,在东北建成重工业基地,列举有关成就。(举两例)

(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民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写出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以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言?

 

33、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2)据图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外交是智者的游戏,也是综合实力的晴雨表。习近平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中国政府民间也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选集》下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政府让两国关系“一天天好起来”的处理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外交原则的国际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亚非国家应搬开政治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的成功而努力……

——周恩来

(2)材料二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周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中美两国哪一年正式建交?:

(4)通过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有何深切体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