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①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③采用公元纪年
④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作为“特别行政区”的澳门“特别”之处是
A. 政治上高度自治,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 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C. 可以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D. 断绝和葡萄牙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6、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会议是
A.第24届联合国大会 B.第25届联合国大会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27届联合国大会
7、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1951年我国农村情况的是:
A.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B.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8、我国有9亿多农业人口,“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热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实行了一些惠农政策,它是
A. 三大改造
B.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变土地私有为公有
D. 免除农业税
9、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周恩来总理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大
10、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某学习小组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时,得出了以下认识。其中认识错误的是( )
A.消灭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公有 B.农民翻身解放,成为土地主人
C.巩固人民政权,粮食产量增加 D.农业恢复发展,促进工业建设
12、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 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D.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3、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D.“文化大革命”期间
14、1953﹣1957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是( )
A.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C. 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D. 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行,经济恢复迅速
1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原来享有的种种特权,被一一取消。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成立(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实现了民族平等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完成了人民解放
17、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十三大”一一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中共“十五大”一一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六大”一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中共“十八大”一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反国家分裂法》
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时期,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②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 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20、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华盛顿会议 D.开罗会议
21、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2、新发展理念提出:
(1)时间:_____年10月
(2)会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容:创新、协调、_____、开放、_____。
目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_____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_____,增进人民福祉。
23、1992年,_____(会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________的率领下,奔赴朝鲜战场,开始抗美援朝。
2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6、______________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获得的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____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____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______和_____之间的矛盾。
(3)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8、基于“一国两制”已经收回的地区: 。
29、1990年,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____,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0、①1950年开始的___________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1951年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③1953年7月取得了____________的胜利,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④1953年开始执行______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⑥1956年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1、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请写出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32、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怎样的制度??
(2)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哪一次会议的决定?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哪一次会议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八大上,分别将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哪一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是什么?
33、读图回答问题。
(1)哪次会议为图1的伟大事件做了准备?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什么作用?
(2)新中国是什么时间成立的?概括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图2和什么事件有关?志愿军入朝作战目的是什么?
(4)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34、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
【资料回放】
材料一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