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指的是实现
①国家独立②人民当家作主③工业化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A.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全行业公私合营
C.手工业合作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是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4、“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8世纪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关情况。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1场景显示君主专制的特征②图2场景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
③两个国家君主都具有最高决策权④两国于19世纪中期有一场实力的较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9年4月1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印江等18个贫困县整县摘帽退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就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的土地改革重点是在
A.少数民族地区 B.边疆地区 C.老解放区 D.新解放区
8、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力。下列人物符合此法案保护的是( )
A. 邱少云 B. 沈从文 C. 齐白石 D. 翦伯赞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哪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
A.新时期
B.新阶段
C.新时代
D.新征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
11、下列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有哪些( )
①彭德怀 ②黄继光 ③毛岸英 ④邱少云 ⑤董存瑞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12、他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年3月5日,全国人民都要开展向他学习的纪念活动。他是谁
A. 王进喜
B. 雷锋
C. 孔繁森
D. 邱少云
1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这是彭德怀1958年《故乡行》诗词中反映的景象,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4、下列现象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D.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15、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国人民第二个梦想实现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共同纲领》颁布 C.新中国成立 D.文化大革命结束
16、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下面人物中发扬大国工匠精神,成为水稻种植方面专家的是
A. B.
C. D.
17、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 中国(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进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三大改造 合作化
B.“大跃进” 人民公社 公私合营
C.“文化大革命” 合作化 土地改革
D.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诸多成就。下列属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推动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 中苏建交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 中共八大公报
B. 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
C. 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的讲话
D. 中共十三大报告
21、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________,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1992年,中国共产党____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体制。
23、下图会议上通过的文件是__________。
2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
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6、战区建设: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个战区,即_____________、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_____________,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8、(___________)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__)建设的新时期。
29、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故选______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
30、载人航天成就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蒿素发明者___________杂交水稻发明者___________
3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第一、政策变化:
(1)1950年,我国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的改革是 。
(2)1953年,国家通过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形式是 。
(3)1958年,反映人民群众迫切改变落后状况的运动是 。
(4)十一届三中金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的制度是——。
第二、分析比较:
(5)1952年底,在新解放区的改革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何意义?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三、得出结论:
(7)请你为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32、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以“祝福祖国母亲七十华诞——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1)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标志是什么?是谁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2)1956年,哪个事件标志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什么阶段?
(3)1978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带领我们打开了国门,并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的发展道路。打开国门是哪次会议做出的决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被称作什么?
(4)19世纪末,我国对哪两个地区恢复行使主权,这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
(5)回顾历史,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采取了重大经济措施,使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34、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指出双方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肯定这种“坦率地互相介绍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是有益的”。
——《中国外交史》
(1)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中美两国于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请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两例。
(5)纵观新中国外交风云,你觉得新中国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