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A.台湾
B.朝鲜
C.越南
D.苏联
3、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服役,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海军的战斗力。以下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这反映出人民军队( )
A.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
B.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
C.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
D.形成海陆空防御体系
4、以下各项中,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的是( )
A.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5、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大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深刻面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新文化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7、图中两位领导人反复谈判磋商的主题是
A.台湾问题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西藏解放
8、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新时代我国强军之路的措施包括
①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③成立五大战区
④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
A.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0、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他们讨论的是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11、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帝国主义者”和“邻人”分别是指
A.日本和朝鲜
B.美国和朝鲜
C.美国和韩国
D.美国和越南
12、以下有关抗美援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美援朝,是为了援助朝鲜,更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B. 抗美援朝是一场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C. 由于中国这个大国和朝鲜一起与美国作战,在军事实力上大大超过美国,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13、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包产到户”的实施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4、宣传画体现了特定的时代内涵。下列宣传画共同说明( )
A.“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展开
D.我国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进
15、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做主
B.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C. 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7、“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选项中对中国抗美援朝意图描述正确的是( )
A. 飞蛾扑火 B. 狗拿耗子
C. 唇亡齿寒 D. 黄鼠狼给鸡拜年
19、下列城市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A.大连 B.北海 C.深圳 D.上海
20、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对台基本方针是( )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和平解放 D.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21、1955年 _________ 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的名称。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________
(2)做出社会文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建的战略部署的会议是________
(3)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会议是________
23、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1)图一人物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
图二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他是________。
图三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兰考县的县委书记,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是________。
(2)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是________。
2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________年12月。
25、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_____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2)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____实现历史性跃升。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3)我国加快构建________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_____国际化进程。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26、“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写出下列英雄的名字:
(1)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是___________。
(2)“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
(3)“人民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是___________。
27、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
28、“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基本目的,我国进行了_______。
2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全面_______改革、全面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__。
30、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
31、
香港回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2019年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公投”,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活动。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公然利用香港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为此,国家制定并颁布了“香港国安法”。
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是在哪一年回归祖国的?是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回归前,香港被哪个国家管控?
(2)1999年12月,我国收回了被葡萄牙控制的我国领土,是哪里?
(3)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导致台湾问题的出现。但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确定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作什么?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与哪位台湾领导人会面?
(4)面对香港出现的分裂国家活动及台湾蔡当局的“台独”主张与活动,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应该怎么办?
32、请你回答什么是三大改造?
33、简要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4、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1)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材料二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2)请用两个事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材料三 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3)中国在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中,取得哪些成就?
(4)根据材料三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