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A.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时

B.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时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2、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越南 B.南斯拉夫 C.苏联 D.朝鲜

3、下图这幅宣传画最早应该出现在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4、1956年,“王老吉药厂”经公私合营改名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其名称的变化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B.为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C.响应实业救国的号召

D.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5、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强渡大渡河

③甘肃会宁会师

④巧渡金沙江

⑤四渡赤水

A.①⑤②④③

B.①④⑤②③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④②③

6、2020年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

A.70周年 B.69周年 C.68周年 D.67周年

7、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等内容中提炼出学习主题,应是( )

A.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B. 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C. 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D.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8、面对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中共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A字方 针,重点是调整。“调整”具体是指

A.农、轻、重工业间比例

B.减少一五计划开工项目

C.三大改造的方法

D.中共八大的相关政策

9、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是一个加冕的华盛顿。”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通过加冕告诉人们他是华盛顿式的国王

②在民主法治建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④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起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2019年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

A.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 标志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C. 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D.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11、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可见,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都是著名的侨乡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重工业基础雄厚

D.拥有中央政策支持

12、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平津战役

13、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下图的取消以及后来下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配给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14、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中国梦已实现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综合国力的增强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16、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是我国首次将电磁弹射技术用于航母。材料说明我国(     

A.坚持“政治建军”原则

B.积极推进科技强军策略

C.开始产生国防海防意识

D.军事实力已居世界首位

17、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由此可见我国(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2018年,武汉公交车数量比1978年增加了8000余辆,市民出行还可乘坐地铁、出租车、无轨电车等。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武汉

A.市民出行方式愈发单一 B.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C.公共交通设施逐步完善 D.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改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结合材料,下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 “大串联”、“学生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国建立第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 _________________

22、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将下列对事件和人物的梳理补充完整。

(重大事件)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杰出人物)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3、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___,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了党的指导思想。

2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分别是在________年和________年。

25、“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的核心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6、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衣:

(1)买衣服要凭____,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________的方式。

食:

(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

(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____________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住:

(1)住房比较____,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_______明显改善。

2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

2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_______,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_____,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9、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文献。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3)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报告——

(4)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0、李峻一在《一个神奇的地方》的歌词中写道:“望洋山春风荡漾,濠江畔莲花绽放……”可见“一个神奇的地方”是指(   )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除深圳外,其他三个是什么地方?

3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2)据图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33、

香港回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2019年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公投”,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活动。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公然利用香港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为此,国家制定并颁布了“香港国安法”。

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是在哪一年回归祖国的?是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回归前,香港被哪个国家管控?

(2)1999年12月,我国收回了被葡萄牙控制的我国领土,是哪里?

(3)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导致台湾问题的出现。但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确定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作什么?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与哪位台湾领导人会面?

(4)面对香港出现的分裂国家活动及台湾蔡当局的“台独”主张与活动,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应该怎么办?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1)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使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