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经济建设上来
B.阶级斗争上来
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
D.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2、进入21世纪,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通信更加快捷,以下现象不合常理的是
A.青岛的王先生决定乘船到上海,办理紧急事务
B.北京的张先生乘坐高铁到深圳
C.济南的李先生乘飞机到国外办事
D.许昌的赵先生和儿子一起在钉钉听课
3、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至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
A. ②③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1990年以来,浦东快速发展,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这最主要得益于
A.浦东的地理优势
B.浦东人民的辛勤劳动
C.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5、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在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五四爱国运动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 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7、历史老师在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新中国出兵是迫不得已,但出兵的结局对新中国而言却是一举两得。”这里的“两得"主要是指( )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斗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促成了农业互助组的成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①“红卫兵”②“走资派”③“破四旧”④“海归”( )
建国初期 | “人大”“政协”“一化三改” |
探索时期 | “大跃进”“救卫星”“原子弹” |
文革时期 |
|
改革开放时期 |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漫画中《吃的变迁》反映了我国国民
A.科学卫生概念深入人心
B.饮食结构单一
C.从贫困到温饱再奔小康
D.通信事业发展
10、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首饮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次会面的两岸领导人是
A.毛泽东和蒋介石
B.习近平和马英九
C.胡锦涛和连战
D.汪道涵和辜振甫
11、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的部队是( )
A.人民海军 B.人民空军 C.导弹部队 D.炮兵部队
1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抗日战争胜利
C. 三大改造完成
D. 中华民国成立
1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
①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首先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岛素
④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小西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土地改革
15、在这场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伤亡、失踪的志愿军战士共有36万余人。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关于黄继光的英勇事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
B.用身躯堵住枪口,为战友开路
C.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
D.面对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躺在铡刀下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指的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②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③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创新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18、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改革开放以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洋务运动时期
19、到1957年底,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说明新中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生产增长有限
C.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
D.轻工业生产高增长
20、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一位水稻专家,他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杨振宁
21、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国家主席_____遭受残酷迫害。
22、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
23、填空题
(1)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___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政策。
(3)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________》终于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4)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
(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毛泽东誉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是________。
24、观察下图,将下列地理事物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997年中国收回的固有领土:香港
B.1999年中国收回的固有领土:澳门
25、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___”奋斗目标;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____________”战略布局。
2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7、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_________的大讨论。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8、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___________________,迈人了核大国行列。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_____”顺利进入太空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9、动乱表现:
(1)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________事件,学校________、________停工“闹革命”。
(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________的冤案。
30、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_________制度。
3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请你参与下面的探究活动。
(1)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 五四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请简要叙述三大历史性事件?为什么说它们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三大里程碑?
(2)雷锋、袁隆平是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
(3)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准备怎样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是指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什么阶段?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什么?这是我国第一部什么类型的法律。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4)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等英雄模范,其中解放军好战士和党的好干部分别是指谁?
33、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1)改革先从①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②,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③的改革。
(2)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⑤理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⑥;中共十五大,把⑦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第四部《⑧》。此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4)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启动的“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5)依据示意图,综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3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某中学为了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请根据下列步骤,完成相应探究。
任务一(谋求统一)
材料一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三)实现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1)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
任务二(政治构想)
(2)简要指出上世纪9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