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建设成就中,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是( )
A.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第一颗氢弹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籼型杂交水稻
2、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三大改造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3、2003年10月,我国航天员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这位航天员是
A.杨利伟 B.翟志刚 C.聂海胜 D.景海鹏
4、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开天辟地 B. 当家作主 C. 胜利曙光 D. 重返联合国
5、张艺谋有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电影《活着》,其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用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你认为这个场景应发生于:
A. 建国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文革”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6、某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下图的思维导图,其中,方框内应填写
A. 统一战线 B. 国共合作
C. 和平共处 D. 一国两制
7、江泽民在接受法国记者的采访时曾说:“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B.于1949年提出
C.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D.实行“一国两制”
8、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各民族风俗习惯一致
③各民族相互影响
④民族团结的珍贵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9、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海南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开发区 C.北京中关村 D.广东珠三角地区
10、(见图)此时,这些美国人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B.人们的食物相对匮乏单一
C.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D.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11、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康有为
④左宝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A.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实现了民族独立
13、下图所示是部编八下历史教材目录(局部),它反映的是我国1953-1976这阶段的历史,请问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是
A.民主主义革命由失败逐步走向胜利的时期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15、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的新闻报道
C.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D.袁隆平的成果展示
16、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在哪一年颁布?
A.1949年 B.1954年 C.1912年 D.1978年
17、某同学翻阅历史资料,发现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0%。原因是
A.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D.抗美援朝胜利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
19、习近平曾经这样评价一位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的英模:“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你认为这位英模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20、耕者有其田,既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党宣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实行三民主义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
22、(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新宪法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_______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下图中的农业科学家_______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改革开放后,为了振兴科技和发展教育,我国先后实施了“_______计划”和_______战略。
23、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24、李峻一在《一个神奇的地方》的歌词中写道:“望洋山春风荡漾,濠江畔莲花绽放……”可见“一个神奇的地方”是指( )
25、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_______获得解放,____________实现了大团结。
26、邓小平提出的“____”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____”,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7、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28、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____(人名)另一位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________(人名)。
29、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30、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第一、政策变化:
(1)1950年,我国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的改革是 。
(2)1953年,国家通过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形式是 。
(3)1958年,反映人民群众迫切改变落后状况的运动是 。
(4)十一届三中金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的制度是——。
第二、分析比较:
(5)1952年底,在新解放区的改革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何意义?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三、得出结论:
(7)请你为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32、做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什么上来?实行什么的历史性决策?
33、有人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1)邓小平和袁隆平为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2)两位解决“吃饭”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除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外,两个人的上述贡献还有什么共同作用?他们能做出上述贡献,说明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精神特质是什么?
34、好的歌曲往往负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是谁?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2)“跨过鸭绿江”的军队是什么?
(3)部队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举两例)。
(材料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4)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5)“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材料四)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6)材料三中的一位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