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请给下列图片命名一个最为恰当的展览主题
A.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
B.社会主义科技的发展
C.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D.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
3、“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以下事件发生在1979年的是( )
A.中国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5、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放沿海城市
6、2014年3月24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纪念日。当日,西藏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共同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
A.和平解放
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7、下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大跃进”时期
B. 土地改革时期
C. 改革开放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8、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
A.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国家
B.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实现了现代化
D. 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谁为中心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习近平
10、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A. 莫言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袁隆平
11、建国初,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的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 )
A.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B.阿沛·阿旺晋美
C.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D.达赖喇嘛
12、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是
A. “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大二公”
C.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
13、国外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与此观点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4、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所占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15、1964年10月17日,一位从台湾退役后前往南非经商的国民党老兵,在乘坐公交车时,被乘务员请到了当时只有白人才能坐的前排就坐(当时南非正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有色人种在公交车上只能坐后排),乘务员说“昨天你们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够制造原子弹的民族应该得到尊重”。从这段材料中不能读取的信息是
A.中国在1967年10月17日以前爆炸了原子弹
B.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极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国际地位
C.当时的南非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D.中国爆炸原子弹对南非形成了核威慑
16、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兵参战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入侵中国领空 B.向世界表明中国敢于迎战强大的美国
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 D.中国想侵略朝鲜
17、1953年下半年,重庆市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新闻、宣传画、连环画、海报、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民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等内容。这是为了
A. 给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
B. 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C. 庆祝朝鲜战争胜利
D. 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18、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政企分开
C.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D.公私合营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提出中国梦的是
A.胡锦涛 B.温家宝 C.习近平 D.李克强
2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叙述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
A.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 B.1840 年爆发了鸦片战争
C.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D.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1、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_______规定》,要求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2、1990年,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____,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3、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 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25、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____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战略布局,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28、填空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在_____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是_____。
(2)图二中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这一事件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
29、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将相应代码填入答题卡图中。
A.宁波
B.福州
C.温州
30、1956年至196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例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31、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我国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此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3)我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个省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3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领域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对我国有何重大意义?列举两位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33、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什么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新中国成立时实行什么外交政策?后来又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该场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1972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一直在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终在哪一年成为WTO的一员?近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请问当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中美关系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年均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表
时间 | 工业增长速度 | 重工业增长速度 | 轻工业增长速度 | 农业增长速度 |
1953—1957年 | 18% | 25.4% | 12.8% | 4.5% |
(注:本表数字见《伟大的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3—1957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该行业的发展得力于哪一经济政策的实施?
材料二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979年
(2)材料二中的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材料三 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欧洲学院的演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要建设怎样的经济体制?最终目标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