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过程

D. 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2、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文化的昌盛

3、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能做到

①欣赏关汉卿的《窦娥冤》  ②春节时期燃放鞭炮和拜年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629年,李自成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材料反映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5、下图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开始于(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清顺治帝 D.清雍正帝

6、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盛世危机

7、如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8、宋代流行一种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宋代的一种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A.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B. 文臣地位高于武将

C. 重文轻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 军队战斗力低下

9、“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0、清朝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下列哪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A.明州 B.福州 C.广州 D.泉州

1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管理辽阔的国土,元朝除在地方设行省外,还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元朝设立的专门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 澎湖巡检司   B. 驻藏大臣   C. 宣政院   D. 北庭都元帅府

12、下图中文字为“还我河山”,图中历史人物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其率部抗击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13、中国被称为“瓷之国”,两宋时期有很多地方出产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中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 浙江越窑

B. 河北定窑

C. 河南汝窑

D. 江西景德镇

14、明太祖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其目的是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钳制思想

D.八股取士

15、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们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其代表作是

①《史记》  ②《资治通鉴》  ③《金刚经》  ④《本草纲目》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6、下列四幅反映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你认为哪一个是错误的(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17、下列各项属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事迹的是

A. 仿行汉法,注重农桑

B. 统一蒙古,建立政权

C. 建立年号,改国号为元

D. 攻灭南宋,统一全国

1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前句诗和后句诗主要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与文天祥

B.戚继光与郑成功

C.郑和与明成祖

D.李自成与吴三桂

19、法国文学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美国 C.美国和俄国 D.法国和俄国

20、被视为中国的“国粹”,有“国剧”之誉的剧种是

A.昆曲 B.京剧 C.秦腔 D.徽调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隋炀帝时,__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2、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

23、明朝末年______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提出了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24、司马迁所著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诗仙是指____________

25、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的生产工具中,用于耕作的工具_____和灌溉的工具______________

26、清代的_________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____》,这部小说初名《________》。曹雪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 _________》,在乾隆晚期时排版面世。

27、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______,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

28、________》一书,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9、清朝颁布“禁海令”,不许片帆出海的皇帝是________

30、请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关的著作。

(1)李时珍——

(2)宋应星——

(3)徐光启——

(4)曹雪芹——

三、连线题(共1题,共 5分)

31、将下列历史现象(事件)与相关人物连接起来。

四、列举题(共1题,共 5分)

32、根据线索列举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1)贞观时期因敢于犯颜直谏,被唐太宗喻为“镜子”的大臣是________

(2)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享有“诗仙”美誉的人物是:________

(3)“安史之乱”的“安”所指的人物是________

(4)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开创殿试的人物是________

(5)“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的人物是________

五、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二: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的谚语说明哪个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粮仓?当地种植的从越南引进的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三是哪位统治者的措施?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