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渠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将下列成语依次填入各句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___,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鼠标和键盘操纵的时代,各种信息____,这样的世界,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来说,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一切会不会影响到他的声誉?会不会影响他的钱途会不会使他招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他想都不想,对于别人非常关心的这些东西,他完全

A.一蹴而就 唾手可得  置之度外 B.一挥而就 俯拾即是 置之度外

C一挥而就 唾手可得  置之不理 D蹴而就 俯拾即是 置若罔闻

 

2、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B.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C.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D.刚才还为之失色的“液体”一下子又像甘露一样变得那样可贵,许多人因又一次逃脱劫难而抱头痛哭。

3、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 )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古诗十九首》

4、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的意思是( )

A.询问病症 B.针灸 C.推拿 D.诊脉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 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①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

②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

③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

④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

⑤雨如此逼近,如此亲切,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

⑥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

A.①⑤④③②⑥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②①⑤③⑥

D.④②③⑥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还是先给情节下个定义吧。我们已经给故事下过了定义: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了。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可是已经被因果关系盖了过去。我们还可以说:“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之死死于心碎。”这非但是个情节,里面还加了个谜团,这种形式就具有了高度发展的潜能。它暂时将时序悬置一旁,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跟故事拉开了最大的距离。对于王后的死,我们听的若是个故事,就会问:“然后呢?”如果这是个情节,我们会问:“为什么?”这就是小说这两个侧面最根本的不同之所在。要想吸引听故事的人不至于睡着,只能依靠“然后如何,后来怎样”,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可情节却要有脑子有记性才欣赏得了。

好奇是人类最低级的本能之一。初次见面只知道问你有几个兄弟姐妹的家伙,绝不可能跟你意气相投,倘若你过了一年再次碰到他,他可能还会问你有多少个兄弟姐妹,他的嘴巴又会松松垮垮地张开,他的眼睛仍然从脑袋上头暴突出来。跟这样的人物实在很难成为朋友,而两个都喜欢喋喋不休说长道短的人也势必绝无可能成为朋友。依靠好奇本身实在难有作为,它也不会带我们深入到小说中去——至多能到达故事的层面。我们如果想抓住情节,就必须再加上有脑子和有记性。

先说有脑子。有脑子的读者不像那些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新鲜事儿,而是用脑子一件件把它们捡起来。他会从两个方面来看它: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他或许并没有弄懂它,可他并不期望所有的事件都能一目了然。一部结构高度严密的小说,其中描写的事件往往必然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理想的观察者绝不会妄想瞬间将它们一览无余,他知道要等到最后,等他登高望远时才能总揽全局,理清所有的脉络。这种意外或者说神秘的因素——经常被粗略地称为侦探因素——在情节中意义重大。它的出现会造成时间顺序的暂时悬置或者说延宕;一个谜团就是一个时间上的空洞,它有时突然出现,比如“王后因何而死?”的情况,有时则通过犹抱琵琶的姿态和含混其辞的话语展现,相应地也就更为微妙,其真正的含义只有留待下文方能大白。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而没有脑子则无法欣赏其中的奥妙。对于一味好奇的读者来说,它不过是另一个“后事如何”;若想欣赏其奥妙,读者必须分出一半心思琢磨推敲,不能一味被小说裹挟着随波逐流。这也就自然带出了我们要求的第二种素质:有记性。

有记性和有脑子本就密切相关,因为除非我们有记性,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具备理解的能力。如果等到王后死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还有一个国王的存在,我们也就永远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害死了王后。情节的编制者期望我们要长记性,我们则期望他有始有终,有伏线就必有照应。论说情节中的每个动作每个字眼都应该起到一定作用;情节应该是简约、紧凑的;就算是一个复杂的情节,它也应该像个活的有机体,不能有一点死相。情节可繁可简可难可易,可以而且应该包含谜团,但不该产生误导。而且当情节展开之际,情节之上应该始终盘旋着读者的记忆(记忆是心智中昏黄的光晕,而智慧则是耀眼的高歌猛进的锋刃),而且这记忆还将不断重新组合、再三思量,发现新的线索,发现新的因果链条,最终的感觉(如果这是个精巧的情节的话)将不会只是线索或因果链的杂陈,而应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紧凑简洁的整体,这种结果本来可以由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只不过如果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就一点都不美了。我们在其间邂逅了美——这还是自打我们开始考察小说以来的头一次:对于这种美,小说家绝不该孜孜以求,但只有成就了此种美他才算真正成功了。

(摘编自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情节>》)

材料二:

理论家们还论述了故事的功能。在叙述这个类别中既包括文学叙述,也包括人们相互讲述的故事,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皆因它们的故事具有可讲性,“值得一讲”。不过,是什么使得一个故事“值得一讲”呢?故事又是干什么的呢?

首先,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模仿真实生活和它本身的韵律而产生的。

正如理论家们所强调的,故事还具备一种功能,就是教我们认识世界,向我们展现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不同的聚焦方法,让我们从别的角度观察事情,并且了解其他人的动机,而我们通常是很难看清这些的。小说家E.M.福斯特注意到,小说提供充分了解他人的可能性,弥补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无知。小说中的角色,“是那些生活的隐秘清晰可见,或者可能被窥见的人:我们则是完全隐匿私生活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会给我们带来慰藉,尽管有时它们讲述的可能是邪恶的人;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容易理解,因此也就更容易掌握的人类,小说使我们产生一种睿智和力量的幻觉。

最后,故事的叙述究竟是知识的来源,还是幻觉的来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掌握独立于叙述之外的这个世界的知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以确信这些知识比叙述所提供的更加可信。即使它的确有一个答案,看来我们也不大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了。相反,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徘徊:一是把叙述看作是一种修辞结构,这种结构产生睿智的幻觉;一是把叙述作为一种主要的、可以由我们支配的制造感觉的手段去研究。

(摘编自《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故事是干什么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抓住情节,无须考虑好奇,因为依靠好奇本身实在难有作为,它也不会带我们深入到小说中去——至多能到达故事的层面。

B.真正有脑子的读者,期待弄懂小说所有的情节,渴望理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事件,希望在开始阅读时就能对全局一目了然。

C.故事具备了可讲性才能流传。我们享受着故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尽管我们不太确定故事的叙述究竟是知识的来源,还是幻觉的来源。

D.小说提供充分了解他人的可能性,弥补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无知。越能揭露隐秘,越是好故事,好故事教我们认识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后因何而死?”这类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它有时突然出现,有时则通过更为微妙的方式呈现,想欣赏其中奥妙,读者需要用心琢磨推敲。

B.“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福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有响,那它就不应该挂在那里。”好的情节应该有始有终,有伏线就必有照应。

C.“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模仿真实生活和它本身的韵律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在提醒创作者,小说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D.“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小说中邪恶的角色,也可能给读者带来慰藉。

【3】根据福斯特E.M.关于小说“情节”的定义,下列表述能够被称为“情节”的是(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B.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盗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C.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D.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郯子、苌弘等人虽是贤者,但与孔子相比,“_____________”,而孔子以他们为师,其原因是人们懂得道理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此罢了。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一上一下、太阳与急流的描写,突出了蜀道的险要。

(2)《逍遥游》中宋荣子认为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就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常有关于乐器声的描写,都能体现特定的情境特点,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就颇具边地风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守不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达自己老病孤愁的苍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择吉”是中国人做大事前通常要做的一项古老传统习俗,以期趋利避害。《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能印证这一习俗早已有之。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2)曹植曾慨叹“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

(4)《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5)《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又眼界开阔。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杂咏[注]

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注]本诗作于明亡后,诗人抗清兵败,隐居于浙江四明山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半生刀剑牢狱生活,用“取次”一词表达了内心的不屑之情。

B.第二句用孔子“困于匡而弦歌不辍”的典故,借以表现自己此时像圣贤一样的心境。

C.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死”和“贫”的态度,运用反问,读来荡气回肠。

D.颈联对仗工整,真实地描写出了诗人冬日里被褥单薄、食物匮乏的艰难生活现状。

【2】本诗整体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仆射周惠达见而异之。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①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②绰对,因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③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注)之要,太祖整衣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三)

(注)申、韩:申不害,韩非子,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于东都门外   饯:设酒食送行 B.其有王佐之才   称:称赞

C.整衣   危:高 D.自是宠日隆   遇:恩遇

2依次填入文中序号里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以②因③而 B.①与②因③则 C.①以②以③则 D.①与②以(③而

3文中“寻除著作佐郎”中的“除”,与第三段___________一句中的_________都有“授予官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B.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C.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D.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5下列给文中加点的句子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太祖乃召(让)为行台郎中

B.(惠达)乃召绰

C.(绰)具以状对

D.(太祖)遂留绰至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学识渊博,做行台郎中一年多,虽未被太祖赏识却深为同僚佩服。

B.太祖问事,周惠达答不上来,苏绰却因回答得体,当场受到太祖称赞。

C.在太祖与公卿去昆明池观渔的路上,苏绰以其博学多才深得太祖欢心。

D.苏绰讲帝王之道和申、韩之要,使太祖由卧而起,不知不觉湊近苏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