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是历史学习的指针,下面是从历史课程标准中摘取的相关条目,请给其加上恰当的标题
A.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D.资本主义主义制度的确立
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所设计的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根据相关知识,这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应为
A. 立法与行政的制衡、行政与司法的制衡、立法与司法的制衡
B. 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制衡、联邦政府内部三权之间的制衡、参众两院之间的制衡
C. 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制衡、立法与行政的制衡、最高大法官任命的条件制衡
D. 立法权与立法否决权的制衡、立法否决权与立法复议权的制衡、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制衡
3、2010年1月10日某国文化部发表声明说,考古队在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区发现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坟墓群,证明金字塔是由工人而不是由奴隶建造的。材料中的“工人的坟墓群”位于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爱琴海地区
4、2018年5月18日,中国第二搜航母完成了首次出海试验任务,我国海上国防力量有了重大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A.北洋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南洋水师
D.东海舰队
5、扬州历史上人文荟萃,清代有“扬州八怪”之说,其中有一位人称“诗书画三绝”,其书法被誉为“乱石铺街”“六分半书”,他是
A. 朱自清 B. 郑板桥 C. 汪曾祺 D. 吴征镒
6、假如我们生活盛唐时期,为了推广一篇好文章,你会采取哪种省力省时并准确传播的方式( )
A.认真抄写 B.电脑打印 C.雕版印刷 D.快速背诵
7、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 改革银行制度 B. 整顿农业
C. 调整工业 D. 兴建公共工程
8、1863年11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宣言:“要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为实现此目标,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A.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B.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
C.积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D.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D.实施了“一五”计划
1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 学习卡片 |
表现 | 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
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 | |
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 |
影响 |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A.闭关锁国政策
B.社会风貌
C.民族关系
D.君权强化
11、人工智能的兴起是这个时代势不可挡的趋势,它的迅速发展利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A. 原子能技术
B. 航天技术
C. 生物工程技术
D. 计算机网络技术
12、中国的政治宣传画是配合政权在各时期的工作任务和意识形态的诉求,下图反映的工作任务是在(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B.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3、建立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3年开始: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15、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它”指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法理概要》 D.《拿破仑法典》
16、下图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汉朝都城长安 B.唐朝都城长安
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东京
17、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能够验证这结论的是
A. 纳米比亚的独立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古巴革命的胜利
18、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
①欧洲
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③西亚
④非洲。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分不开 ②百家争鸣时期,产生了大批思想 ③百家争鸣期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之间相互颂扬,求同存异,各家观点逐渐趋向同一 ④百家争鸣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在战争中联邦得到维护和改造,维护了合众国的存在,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
A.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建立了世界霸权
21、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全球气候_______、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_______破坏、淡水资源短缺、____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这些____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_______和社会问题。
22、如果说________把神从人的精神领域驱逐出去,那么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________把神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
23、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________,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条约是________。
24、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________、波兰等;亚洲的________、朝鲜、________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以法律形式制约了国王的权利。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 ,确立起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6、《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________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________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
27、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__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________的趋势加强
28、____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__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____、电车、____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____”。
29、影响:
(1)积极: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 )、( )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一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渡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两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 )的进程。
(2)消极:但是,在他的统治下,( )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30、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人们称他为“诗圣”,他是______。科举制强调以______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3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法律文件。
(1)它是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一
(2)它是重要的立国文书.宣告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一
(3)它是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一
(4)它是法国的一部民法典,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它为参照蓝本一
(5)它是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的法律文件一
32、创新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谁成为了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哪个国家后来居上,成为资本主义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
33、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为追求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精神指引和科学指导,精神的力量历时愈久,经历的实践考验愈多,其中蕴含的真理光辉愈是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而无产阶级却相对贫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有何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中国的无产阶级从19世纪中叶产生到1914年只有100万左右,而从1914年到1919年快速增加到200多万。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取得初步胜利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3)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在对外交往的探索中,展示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如有人说:“周恩来教会人类怎样为人处世”,请列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史实并加以说明。
34、(交往促进融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一:“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所建立的是哪个朝代?
材料二:汉朝时,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2)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3)唐太宗的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一例唐太宗时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四: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