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隘口(yì) 参天(cān) 脚踝(luǒ) 水泄不通(xiè)
B. 凝望(líng) 撅断(juē) 折本(zhé) 光彩熠熠(yì)
C. 恐吓(hè) 心弦(xián) 拾级(shè) 悄怆幽邃(suì)
D. 廿年(niàn) 恣睢(suì) 贿赂(hùi) 战战兢兢(jīng)
2、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藤野先生》和《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类散文,作者分别是鲁迅和朱自清。
B. 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 “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句子的主干是:“老人喝泉水。”
D.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⑤④②③① D. ⑤③④②①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副,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1iú)里流气的。
B.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hèng)下去的!
C.最使我仿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mái)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D.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zhuó)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5、阅读李清照《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感慨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武之地。
【2】请你结合词句谈谈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
6、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小题。
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本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___(国家)的 ___________(人名),该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8、 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梁晓声
⑴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我的同代人们,当你们也像我一样,生活在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的话,有谁曾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不缺少勇气?当年的我们,视父母一天的工资是多么非同小可呵!
⑵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直接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当然不能取代“精神食粮”。 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维他命”,更没从谁口中听说过“卡路里”,但头脑却喜欢吞“革命英雄主义”。一如今天的女孩子们喜欢嚼泡泡糖。
⑶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去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作坊式的街道小厂。厂房有一排破窗,至少有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了。门也是。所以只能朝里开。窗玻璃脏得失去了透明度,乌玻璃一样。我不是迈进门而是跌进门去的。我没想到门里的地面比门外的地面低半米。一张踏脚的小条凳权作门里台阶。我踏翻了它,跌进门的情形如同掉进一个深坑。
⑷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⑸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那些女人们热得只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还是男人的背心,千奇百怪。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滞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还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⑹“你找谁?” 一个用竹篾拍竹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打。毛茸茸的褐色的那老头像一只老雄猿。“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那儿!”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⑺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我的脸。“妈……”“妈……”
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看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就行……”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⑼旁边一个女人停止了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闲书哇!……”
⑽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⑾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⑿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像,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⒀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⒁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⒂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会得给你钱的么?!”
⒃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⒄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⒅后来我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勇敢》《幸福》《红旗谣》……
⒆但我再也没因想买书而开口向母亲要过钱。
⒇我是大人了。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有改动)
【1】细读第⑴⑵段,简要概括“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的原因。
【2】文中第(4)段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3】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②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4】下面句中问号和叹号连用有什么作用?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会得给你钱的么?!
【5】文章最后三段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现在的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哪一个节日,哪一次过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节是怎样的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
以“过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写记叙文或散文;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