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我渴慕已久的一本书,今天终于得到来了!
B.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烛埋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C.当然,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这一现象,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公寓采用传统的北欧设计,而别具匠心的醒目红白墙面顿时为这个家增添了活泼的气息。
2、某中学八年级(2)班策划以“颐和园的桥”为专题开展一次讲座。下面是同学们文字稿中的部分句子,其中四字词语或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鱼桥身材较矮,贴近水面,仿佛在与水中游鱼对视,颇有些“知鱼之乐”的意趣。
B.玉带桥的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整座桥的造型宛如一条玉带,设计巧妙绝伦。
C.十七孔桥偃卧在昆明湖荡漾的碧波上,17个孔层出不穷,孔孔相连,恰若长虹卧波。
D.镜桥的桥名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富含文化意蕴。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xiè) 虬枝(qiú) 遏制(è) 藏污纳垢(gòu)
B.丘壑(hè) 翘首(qiáo) 仲裁(zhòng) 惟妙惟肖(xiào)
C.黝黑(yǒu) 纤维(xiān) 黏土(nián) 春寒料峭(qiào)
D.教诲(huì) 记载(zài) 雕镂(lòu) 恹恹欲睡(yàn)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采用重罚虽然可以迅速地立竿见影,但毕竟只是治标的办法。
B.这位同学的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全篇文不加点,真是令人费解。
C.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D.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沪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赏析“接”“连”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中的“日暮”与作者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日暮”渲染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6、默写。(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归思方悠哉。②______________?怅望青田云水遥。
③_______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④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⑦它没有___________的姿态,没有___________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⑧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______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毫无疑问,黄翅飞蝗泥蜂在杀死蟋蟀时使出了它的看家本领,因此十分有必要看看它凶杀猎物的过程。在观察节腹泥蜂时,我进行了很多尝试,并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将在节腹泥蜂身上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到了黄翅飞蝗泥蜂的身上。
以上文字选自______(作者)的《昆虫记》,这部书被誉为“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壁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披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
【1】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所至 | 所见 | 所感 |
山门 | (1)____ | 精神振奋 |
山谷 | 深山秋景图 | 赞美、兴趣盎然 |
(2)____ | 江河奔流图 | 惊叹 |
石室 | (3)____ | (4)____ |
【2】作者描写明月山着墨最多的是竹子,结合第③、④段具体语句,概括作者写出了明月山竹子的哪些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梁衡文章的语言特点。请阅读第①—④自然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4】前两天游,当晚人走了一半,第三天半日游却说不走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末尾说“不走了”的原因。
9、作文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