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德阳市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阅读《蒹葭》,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描写深冬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C.这首诗写主人公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2、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20年,保尔在一次作战中头部、腹部多次受伤,右眼失去 80%的视力;1927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他便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出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C.保尔在发电厂工作时结识了红军撤退时留下的老水手朱赫来,正是在这位老水手的教育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保尔在一生中认识了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分别是他的初恋女友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达雅,以及他的妻子丽达。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B. 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C. 有些同学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总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D. 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发(méng)     皱(zhé)       (xī)       天衣无(féng)

B.闭(sāi)        (shì)       (xǐ)        风雨途(zǎi)

C.然(mò)        (yàn)     育(yùn)     销声迹(nì)

D.猎(shǒu)       (xī)       (xǐng)     莺飞(zhǎng)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祥的。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萤火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昆虫,即使你没有亲眼见过,也至少听说过它的名字。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是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你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

萤火虫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它们利用这三对小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性萤火虫到了成虫时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它甲虫一样。而雌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它的身体呈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边缘则点缀着一些鲜艳的棕红色小斑点。

(1)以上文字选自法国作家 ________的优秀科普著作《昆虫记》。

(2)这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___________

(3)“在宁静的夏夜”这个短语在整个句子作 _________。(填句子成分)

(4)《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以上文字加以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古老的防御兵器——盾》,回答小题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1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2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最后一句“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中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这个春天,我们认识了他们。他们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了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他们就是: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这五位英雄中的四位,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知道,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值此之际,为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敬意和哀思,学校拟举办一场歌颂英烈的演讲会。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撰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自拟。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