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B. 关羽约三事后降曹,曹操见关羽战袍已旧,做新战袍相赠。但关羽把新袍穿于衣底,上面仍罩旧袍,不忘刘备所赐,是“真义士也”。
C. 刘备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腰斩夏侯渊, 夺得了定军山。
D. 孙权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心急如焚,未禀报军师和刘备便要带走阿斗,关羽提剑援助赵云,二人一起救回阿斗,孙夫人自回东吴。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
B.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C.新时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了这句话,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感到心中坦荡如砥。
B. 杜磊考前虽然夜以继日地复习,但还是有两门功课挂了红灯,其它科目也差强人意。
C. 机构改革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拍脑门子一哄而上不行,拈轻怕重止步不前也不行。
D. 有人把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作为“书橱”,也有人把他们称作“书迷”、“书呆子”。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B.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著《庄子》一书,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C.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不平则鸣”之作,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D.《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他一贯关心民生疾苦,这首诗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宫市”制度。
5、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④。
【注释】①这是杜甫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时任校检司徒的李光弼,上元元年三月,破安太清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首联中“四千里”写____________,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五六年”写____________,体现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句默写。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白羊肚手巾红腰带,_________________。(《回延安》)
(5)《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定平和。
7、选出下列描述和人物不相对应的一项( )
A.材料一: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传说他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能够“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据说在去西北的长征路上,其红二方面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人物:贺龙)
B.材料二: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人物:彭德怀)
C.材料三: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人物:朱德)
D.材料四: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人物:毛泽东)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首单“太空快递”发出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将对天宫“太空加油”
中国首单“太空快递”发出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着中国首艘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升空,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的收官之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胜利完成“三步走”(载人飞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和空间站阶段)战略中的“第二步”任务,意味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零窗口”送“快递小哥”入轨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空“快递小哥”。它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起飞重量约13吨,是目前中国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
“天舟一号块头虽大,却有一颗细腻的‘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副主任张健说,天舟一号的货架采用基于蜂窝板、碳纤维立梁的梁板结构,让其整体结构变得又轻又强壮。据悉,天舟一号的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
本次发射首次采取“零窗口”发射模式,按照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20日19时41分,让火箭准时点火升空。
负责此次运送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也不简单,它是为中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采用绿色环保的液氧煤油推进剂。这是它首次成功将天舟飞船送入预定轨道。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遥一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将开展3次对接3次“加油”
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天宫二号“送货”,开展俗称“太空加油”的推进剂补加实验。期间,天舟一号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3次自主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在天舟一号之前,掌握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
按计划,天舟一号入轨两天后,将与天宫二号进行首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然后进行推进剂补加实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雷剑说,此次“太空加油”采用无增压气体损耗的气体回用法,通过两个航天器的燃料储箱之间产生的压力差,将推进剂从天舟一号自动输送到天宫二号上。这种方法的气体资源利用率高但过程复杂,分为29个步骤,每步都需要精细控制,整个补加过程要持续几天。
首次补加推进剂之后,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会进行约两个月的在轨飞行。随后,天舟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从另一侧与天宫二号进行绕飞交会对接,并进行推进剂补加。在完成绕飞实验后,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再次分离,两个飞行器独立飞行3个月。在这3个月的末期,两个航天器将用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实现最后一次对接,验证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并进行推进剂补加。在天舟一号之前,中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耗时两天左右。
进行13项太空实验
鉴于未来天舟飞船要承担为中国空间站输送物资的任务,天舟一号此次还携带了40台科学实验设备,将进行新型元器件在轨验证,空间环境探测、力学环境测量、生命科学方面等13项太空试验。
完成既定任务后,天舟一号将受控离轨,陨落至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留轨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应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9月21日立项以来,25年间始终按“三步走”战略分步推动实施。当前,空间站研制建设阶段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国计划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天舟一号首次发射任务取得成功,将对后续运送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等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1】本文以小标题连缀全篇有什么好处?
【2】“据悉,天舟一号的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句中“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天舟一号块头虽大,却有一颗细腻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1 美联社报道:中国20日发射该国第一艘将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无人货运飞船,把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又向前推进一步。自2003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以来,中国已完成一系列太空任务,包括太空行走以及月球车探月。除了空间站建设外,中国还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取样返回;同年中国还将尝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
材料2 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专家认为天舟一号的性能比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和“龙”货运飞船更加先进。
材料3 德新社在《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一文中指出,中国通过长征七号火箭发射了首艘货运飞船,这让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己货运飞船的国家,同时向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与这三则材料,试分析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9、题目一:以“特殊的经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茶文化、汉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请在“ 文化”中的横线处填上你喜爱的某一文化样式,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将题目写在作文纸第一行。(2)不少于600字。选题目二,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