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广安市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港(chà)       子(mí)     奋(kàng)        暗(huì)

B.归(xǐnɡ)   辈(háng)     (duo)       水(fú)

C.绊(jī)       然(mò)        杂(rǒnɡ)   然而止(gā)

D.旋(wò)       然(piān)     (qiào)     默(jiān)

2、学校组织了“致敬最美逆行者”书法大赛,同学们用书法作品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作品是隶书,蚕头雁尾,宽扁稳重,表达了对“逆行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B.(乙)作品是楷书,端正大气,刚健坚劲,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

C.(丙)作品是篆书,行笔圆转,笔画均匀,表达了对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精神的颂扬。

D.(丁)作品是行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赞美医护人员是医术精湛、至真至纯的逆行天使。

3、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荷塘月色》都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阳”指山北水南,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国内汽车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3)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4) _____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仿佛梦魂归帝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诗言志”就是用诗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诗人的共同认知。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花草表达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悠然自得和超脱物外的自在旷达。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某班举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交流会,请你完成下面的内容。

(1)【辨人物】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

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填人名),出自美国记者______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2)【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3)除了《红星照耀中国》,在暑期的“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阅读活动中,你还读了哪本文学作品?请对该作品作简单介绍。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榆钱飞满天

刘亚华

①“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的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②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③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显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④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也映亮了大人们的脸。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上树干,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下好些榆钱串儿,下树去。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⑤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儿一串,那儿一串。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我:“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⑥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有研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蒸麦饭和榆钱粥。将洗净的榆钱拌上盐,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蒸锅里蒸上半小时,拌上用辣椒和豆豉等调成的作料,香得令人垂涎欲滴。榆钱粥的做法更简单,将米粥煮到九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撒上香葱,榆钱粥清爽嫩滑,滋润心肺,难怪欧阳修在吃过榆钱粥后称赞:“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榆钱,这大自然自有的美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听奶奶说,榆钱救过不少老百姓。

⑦又是榆钱飞满天的季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那些榆钱,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1】关于本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浪漫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①段引用儿歌,既生动形象,又引出了下文介绍采摘榆钱的内容。

C.第⑤段写采摘榆钱时我“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说明我们家并不像别人家那样缺少食物,所以心情很好。

D.第⑥段引用欧阳修对榆钱粥的称赞,既能表现榆钱的美味,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2】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有关于榆钱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体会文中加点词的作用。

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上树干,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下好些榆钱串儿,下树去。

【4】文章中描写母亲的笔墨不多却鲜活生动,请结合文章说说母亲的形象特点。

【5】请你说说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跨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