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③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④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A. ④③②① B. ③④①②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内容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B.陕北民歌“信天游”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B.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C.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师污水。
D.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减弱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4、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 记忆尤新 疾如闪电 笼罩
B.世事苍桑 如梦初醒 抑扬顿挫 荟萃
C.惊心动魄 白手起家 油光可鉴 缅怀
D.屏息敛声 查无消息 震耳欲聋 由衷
5、【古诗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写到“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意思是所说的话语直接而且切中要害,想要听到的人能深深警醒。请你结合《卖炭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 (《诗经·郑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5)写出两句含有“花”字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南朝梁的吴均、东晋的陶渊明和唐代的韩愈。“书”、“传”、“说”都是古代文体。
B.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和《藤野先生》等课文,都是出自这本散文集。
C.法国作家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叙述了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三部曲的第一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为《神秘岛》。
D.《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上都有极高的造诣。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老师,他给予鲁迅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表现了他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
B.胡适先生回顾过往,母亲教给他怎样做人,而父亲带他出外读书。他深深地感谢父亲和母亲。
C.《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其中雷、电象征着邪恶势力。
D.《海燕》一文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开头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8、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桌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黄,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黄,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地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原文有改动)
【1】选文以“父亲和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2】品味语言,赏析其表达效果。
(1)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从修辞角度)
【3】选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4】选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并陈述理由。
【5】请结合选文主旨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9、作文
人生是一次远足。那路上的风景斑斓,那邂逅的人影儿,那成长的旅程中留下的无数脚印,它们随着时光流转,深深烙进你的心底,成为那道痕迹。在你记忆的扉页上,生活曾驻留下怎样的印痕呢?
请以“记忆中的那道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⑴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